[单选题]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A
钠泵活动使膜内钠、钾离子均匀分布
解析:钠泵的生理意义:①建立起一种储能机制。每次动作电位之后保持膜内外钠和钾的浓度差正常,是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基础;②钠泵活动所贮备的能量也可以完成其他的生理活动,例如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继发性主动转运;③钠泵造成的细胞内高钾是某些代谢反应的基础,同时可以防止钠大量进入细胞内,使细胞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单选题]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是
正确答案 :D
利培酮
解析: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是目前精神科临床广泛使用的三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中利培酮由于其疗效肯定,且锥体外系反应及运动功能抑制等药物不良反应少,因而备受关注。故1题选D。氟西汀能高度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再摄取影响很小,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故2题选C。碳酸锂主要用于治疗躁狂症。
[单选题]甲氨蝶呤抗肿瘤的主要机制是
正确答案 :B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解析:甲氨蝶呤为抗叶酸类抗肿瘤药,主要通过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而达到阻碍肿瘤细胞的合成,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
[单选题]有关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B
气道高反应性(AHR)者均可诊断哮喘
解析: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故A是正确的。变应原进人体内后,诱发机体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引起支气管哮喘。故C是对的。LAR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主要是气道炎症反应所致,故D是正确的。AHR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共同病理生理特征,然而出现AHR者并非都是支气管哮喘,B是错的,故选B。
[单选题]急性胰腺炎患者禁食及胃肠减压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 :D
减少胃酸分泌
解析:禁食1~3日可使胰腺免受食物和胃酸的刺激而减少胰液的分泌。待腹痛消失后即可给无脂流质饮食,重症除禁食外尚应持续胃肠减压。
[单选题]低渗性缺水时,在血清钠尚未明显降低之前,尿钠含量
正确答案 :E
减少
解析:低渗性缺水时,首先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水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从而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这样细胞外液的量更减少,于是细胞间液进入血液循环,以部分地补偿血容量,为避免循环血量的再减少,机体将不再顾及渗透压的维持,肾素一醛固酮分泌增加,肾排钠减少,氯和水的重吸收增加,故在低渗性缺水早期,尿钠含量是减少的。故选E。
[单选题]肝性脑病的脑性毒物中.下列哪项不正确
正确答案 :D
中链脂肪酸
解析:目前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的学说主要有:①氨中毒学说②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在化学结构上与(真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极弱。③氨基酸失衡学说,芳香族氨基酸增多时可抑制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而使正常神经递质生成减少。④γ-氨基丁酸学说,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活动变化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⑤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中也起到作用,比如锰、硫醇、短链脂肪酸、酚等物质。
[单选题]胎盘早期剥离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正确答案 :D
底蜕膜出血
解析:此题涉及当受精卵着床后,妊娠与受精卵的部位关系。蜕膜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与胎盘形成有关的蜕膜称为底蜕膜,而真蜕膜、包蜕膜则与胎盘形成无直接关系,因此胎盘早剥的主要病理变化应当选择底蜕膜出血。有的考生将胎盘边缘血窦破裂这一类型误认为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与他们对试题的理解错误有一定关系。
[单选题]浅表性胃炎的病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C
胃腺体部分消失
解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表现: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漫润,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常见淋巴滤泡形成,黏膜的固有腺体是完整的。故正确答案为C。
[单选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治疗后,可再发生昏迷或突然死亡的是哪种农药中毒
正确答案 :C
乐果
解析:乐果和马拉硫磷口服中毒后,经急救后临床症状好转,可在数日至一周后突然再次昏迷,甚至发生肺水肿或突然死亡。症状复发可能与残留在皮肤、毛发和胃肠道的有机磷杀虫药重新吸收、解毒药停用过早或其他尚未阐明的机制有关。
[单选题]由于卵巢功能衰竭引起卵巢性闭经,体内FSH水平应是
正确答案 :B
升高
解析:排卵前,卵泡发育成熟,大量分泌雌激素,刺激下丘脑GnRH和垂体LH、FSH大量释放,形成排卵前LH、FSH峰。这时是FSH的最高值。卵巢功能衰竭,雌激素分泌极低对垂体卵泡刺激素分泌抑制解除,FSH明显增高,FSH>40U/L。故正确答案为B。
[单选题]一健康小儿,血象:杆状核粒细胞0.01,中性粒细胞0.35,淋巴细胞0.6,单核细胞0.02。该小儿的年龄约为
正确答案 :C
生后1周岁
解析:小儿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下降,生后4~6天时两者比例约相等。至1~2岁时淋巴细胞约占0.60,中性粒细胞约占0.35。之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上升,至4~6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此后小儿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
[单选题]女,36岁。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1月余,左侧颈部淋巴结亦肿大伴发热1周。既往体健。查体:T38.1℃,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左颈部淋巴结活检见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弥漫性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CD30(-),CD5(-)。最可能的诊断是
正确答案 :D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解析:患者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既往体健,左颈部淋巴结活检见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弥漫性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CD30(-),CD5(-),支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