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题目: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解析: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造成银贵钱贱,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因此A项正确。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是在鸦片战争以前,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开始进入半殖民地社会,排除C项;1845年中国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排除D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代统治者()。
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本题抓住材料中“推恩分子弟”“实分其国”等关键信息,其实质是通过弱化地方力量来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A项偏离材料主旨,故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
[单选题]“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
天人感应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等内容的分析,可知属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
[单选题]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众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有关
解析:从材料看,当时中国出现劳动力便宜且多的情况,是在五口通商之后,这是由于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而开始瓦解,破产农民到外资企业劳动,导致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选D项。
[单选题]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解析:西周立国之初实行了分封制,各诸侯权势很大,到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凭借强大的实力与周天子抗衡,中央王权一落千丈。秦朝统一后,汲取周代教训,采取了郡县制,郡县直接受中央控制,有利于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故本题选C。
[单选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解析: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处理与亚洲周边国家问题时提出来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初的外交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仇视封锁新中国,A项应为其主要目的,B、D两项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与时间不符;C项与提出背景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