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
题目: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生:常春藤!师:非常好。当初,作者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生:常春藤的绿影!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生:不好。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生1: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生2: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生3: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生4:炎热。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生(齐):陋室!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本段教学实录中,教师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易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求知。而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小结,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内容。所以并非繁琐,故不正确选项为B。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以下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教学目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小说、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析:A项的表述应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之一。B、C、D三项也是"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之一,切表述正确。故选择A项。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目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B、C、D三个选项都符合要求。A选项是必修课程目标中“阅读与鉴赏”的具体的目标要求。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语言文字应用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解析:A、B、D三个选项都符合要求,是语言文字应用目标的原话;C选项是选修课中“新闻与传记”的具体目标。
[单选题]《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是教学重点。有的同学说:“《荷塘月色》总的来说是作者要借宁静的夜景来抒发不宁静的心情。这说明他痛苦、郁闷是何等的深沉!我们在预习中,看到有些参考书上说这篇文章渗透了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可我怎么总是读不出来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呢?”面对这一从学生中生成的重难点,下列老师的行为中,不妥的一项是()。
这一问题见仁见智,可暂时搁置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找资料解决
解析:D项所述“可暂时搁置”错误。要及时反馈,不能“搁置”,要指导。
[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问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授,还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读《烛之武退秦师》,应该看到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读《季氏将伐颛臾》,要能听到一向温和敦厚的孔子慈颜一怒、三呵门生时的不满。要培养学生批判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自己理性地判断、评价。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人的称谓特点,可得出这样的认识:除了凝聚了中华民族礼仪的优点以外,更多的是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奴性意识。教学《兰亭集序》时,启发学生思考:王羲之在这篇序文中,对当时名士的几种生存方式持怎样的态度。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把每篇文章都作为经典作品来赏析、背诵
解析:此选项太绝对。
[单选题]学习《晏子使楚》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晏子出使楚国时和楚王对话的视频,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符合新课导入的要求,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解析:新课导入的基本要求之一: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要利用各种设计方式、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但不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为追求导语的完美新颖而脱离文章思想内容。而本题中教师对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对话。A项应为有利于追求培养学生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B项视频并非真实情境;D项未涉及作者情感。
[单选题]请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回答后面的问题。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行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和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题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对以上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课程要特别重视人文性,实现人文性后再体现工具性
解析: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相统一的,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地位是同等的,没有先后之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单选题]阅读以下教学导入,按照要求答题。“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生答“食指”)顾城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对上述导入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从导入部分了解到了顾城的生平及地位
解析:从导入部分了解了食指(郭路生)的生平,所以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