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IPO图

题目:在结构化设计中,()描述了模块的输入输出关系、处理内容、模块的内部数据和模块的调用关系,是系统设计的重要成果,也是系统实施阶段编制程序设计任务书和进行程序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

解析:系统流程图是表达系统执行过程的描述工具;IPO图描述了模块的输入输出关系、处理内容、模块的内部数据和模块的调用关系;HIPO图描述了系统自顶向下的模块关系;模块结构图描述了系统的模块结构以及模块间的关系,同时也描述了模块之间的控制关系。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快速迭代式的原型开发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是指在开发过程中逐步改进和细化原型,直至产生出目标系统。
  • 演化式原型开发

  • 解析:原型开发分两大类:快速原型法(又称抛弃式原型法)和演化式原型法。其中快速原型法是快速开发出一个原型,利用该原型获取用户需求,然后将该原型抛弃。而演化式原型法是将原型逐步进化为最终的目标系统。所以本题应选C。

  • [单选题]()方法以原型开发思想为基础,采用迭代增量式开发,发行版本小型化,比较适合需求变化较大或者开发前期对需求不是很清晰的项目。
  • 敏捷

  • 解析:本题考查开发模型相关知识。迭代、增量、发行版本小型化,以及需求变化较大等特点均与敏捷方法一致,所以本题应选D。

  • [单选题]复用应该是每个软件过程都不可缺少的部分。下列制品,不属于复用候选的软件制品是()
  • 用户需求

  • 解析:在软件复用的过程中,有高级的复用,如项目计划和体系结构的复用;也有低层的复用,如代码复用和界面复用等。显然,用户需求是用户自己的对软件的一些要求和目标,这是不能复用的。

  • [单选题]用户文档主要描述所交付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下列文档中,()属于用户文档。
  • 安装文档

  • 解析:用户文档主要描述所交付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不关心这些功能是怎样实现的。用户文档是了解系统的第一步,它可以让用户获得对系统准确的初步印象。用户文档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①功能描述:说明系统能做什么。②安装文档:说明怎样安装这个系统及怎样使系统适应特定的硬件配置。③使用手册:简要说明如何着手使用这个系统(通过丰富的例子说明怎样使用常用的系统功能,并说明用户操作错误是怎样恢复和重新启动的)。④参考手册:详尽描述用户可以使用的所有系统设施,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并解释系统可能产生的各种出错信息的含义(对参考手册最主要的要求是完整,因此通常使用形式化的描述技术)。⑤操作员指南(如果需要有系统操作员的话):说明操作员应如何处理使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试题中只有安装文档属于用户文档。其他的:需求说明书、系统设计文档、系统测试计划均属于开发文档。

  • [单选题]博学网软件开发团队欲开发一套管理信息系统,在项目初期,用户提出了软件的一些基本功能,但是没有详细定义输入、处理和输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该团队在开发过程应采用()
  • 原型开发模型

  • 解析:瀑布模型也称为生命周期法,是生命周期法中最常用的开发模型,它把软件开发的过程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6个阶段,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瀑布模型主要用于需求明确或很少变更的项目。原型法适合于用户没有肯定其需求的明确内容的时候。它是先根据已给的和分析的需求,建立一个原始模型,这是一个可以修改的模型(在生命周期法中,需求分析成文档后一般不再进行修改)。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把有关信息相互反馈,直至模型的修改,使模型渐趋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参与和决策加强了,最终的结果是更适合用户的要求。这种原型法成败的关键及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模型的建立及建模的速度。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重复地应用)和原型的迭代特征。采用随着日程时间的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一个线性序列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当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核心的产品,即实现了基本的需求,但很多补充的特性还没有发布。核心产品交用户使用,使用和/或评估的结果是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该计划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使其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并发布一些新增的特点和功能。这个过程在每一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RAD是一个线性顺序的软件开发模型,强调极短的开发周期和可复用程序构件的开发。RAD模型是瀑布模型的一个高速变种,通过使用基于构件的建造方法获得了快速开发。如果需求理解得很好,且约束了项目范围,RAD模型使得一个开发组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创建出功能完善的系统。RAD方法主要用于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它包含业务建模、数据建模、处理建模、应用生成、测试及反复5个阶段。

  • [单选题]基于构件的开发(CBD)模型,融合了()模型的许多特征。该模型本质是演化的,采用迭代方法开发软件。
  • 螺旋

  • 解析: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利用模块化方法将整个系统模块化,并在一定构件模型的支持下复用构件库中的一个或多个软件构件,通过组合手段高效率、高质量地构造应用软件系统的过程。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融合了螺旋模型的许多特征,本质上是演化形的,开发过程是迭代的。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由软件的需求分析和定义、架构设计、构件库建立、应用软件构建及测试和发布5个阶段组成。

  • [单选题]软件的逆向工程是一个恢复设计的过程,从现有的程序中抽取数据、体系结构和过程的设计信息。逆向工程的完备性可以用在某一个抽象层次上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来描述,在大多数情况下,抽象层次越高,完备性就越低。下列可以通过逆向工程恢复的制品中,完备性最低的是()
  • UML状态图和部署图

  • 解析:逆向工程过程及用于实现该过程的工具的抽象层次是指可从源代码中抽取出来的设计信息的精密程度。理想地,抽象层次应该尽可能高,即逆向工程过程应该能够导出过程的设计表示(一种低层的抽象);程序和数据结构信息(稍高一点层次的抽象);数据和控制流模型(一种相对高层的抽象);以及实体关系模型(一种高层抽象)。随着抽象层次增高,软件工程师获得更有助于理解程序的信息。在试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UML状态图和部署图可以用来描述实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层次最高,完备性最低。

  • [单选题]企业信息系统往往是一个具有业务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的大系统,针对其建设,系统分析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1)。系统开发的目的是(2)。
  • 解析:通常,软件开发项目是要实现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即确定待开发软件系统的系统元素,并将功能和数据结构分配到这些系统元素中,它是软件实现的基础。但是,目标系统的具体物理模型是由它的逻辑模型经实例化(即具体到某个业务领域)得到的。与物理模型不同,逻辑模型忽视实现机制与细节,只描述系统要完成的功能和要处理的数据。作为目标系统的参考,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借助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目标系统"做什么"的问题。结合现有系统(当前)分析,进行新系统设计的过程如图7-7所示。①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当前系统可能是需要改进的某个已在计算机运行的数据处理系统,也可能是一个人工的数据处理过程。在这一步首先分析、理解当前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了解当前系统的组织机构、输入输出、资源利用情况和日常数据处理过程,并用一个具体模型来反映自己对当前系统的理解。这一模型应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②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样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因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因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③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④建立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根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原有系统可以是一个正在运行的软件系统,也可以是一个纯手工运作的流程。

  • [单选题]软件开发环境是支持软件产品开发的软件系统,它由软件工具集和环境集成机制构成。环境集成机制包括:提供统一的数据模式和数据接口规范的数据集成机制;支持各开发活动之间通信、切换、调度和协同的(1);为统一操作方式提供支持的(2)。
  • 解析:软件开发环境(SoftwareDevelopmentEnvironment)是支持软件产品开发的软件系统。它由软件工具集和环境集成机制构成,前者用来支持软件开发的相关过程、活动和任务;后者为工具集成和软件开发、维护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支持,它通常包括数据集成、控制集成和界面集成。数据集成机制提供了存储或访问环境信息库的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界面集成机制采用统一的界面形式,提供统一的操作方式;控制集成机制支持各开发活动之间的通信、切换、调度和协同工作。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基于构件的开发题库 面向对象方法题库 开发管理题库 系统可靠性题库 系统安全性和保密性题库 分布式系统题库 知识产权与法律法规题库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题库 嵌入式系统题库 系统架构设计案例分析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