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50400
题目:甲企业2012年2月15日收到一张面值为50000元,6个月到期,年利率10%的商业承兑汇票(按月计提利息)。4月15日,企业持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贴现率为12%,则贴现额为()元。
解析:贴现额=50000×(1+10%×6/12)-50000×(1+10%×6/12)×12%×4/12=50400(元)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甲公司将标价为100000元的某增值税应税产品对外销售,商业折扣10%,付款条件为2/10,1/20,N/30,适用的增值税税率17%,按照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现金折扣。购货单位已于本期售出商品后的第18天一次付清这笔货款。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70000元,该项销售业务使本期利润总额增加()元。
18947
解析:销售收入=100000×(1-10%)=90000(元),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100000×(1-10%)×(1+17%)=105300(元),获得的现金折扣=105300×1%=1053(元),本期利润=90000-70000-1053=18947(元)。
[单选题]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委托乙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代为加工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的原材料,该批委托加工原材料收回后用于继续加工应税消费品。发出原材料实际成本为620万元,支付的不含增值税的加工费为100万元,增值税额为17万元,代收代缴的消费税额为80万元。该批委托加工原材料已验收入库,其实际成本为()万元。
720
解析:收回后用于继续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委托加工物资,消费税应在"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中单独核算,收回的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620+100=720(万元)。
[多选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下列不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有()。
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计价,必须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果以前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而当期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大于账面价值,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存货的售价
解析: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所以选项A不正确;只有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如果是当期其他原因造成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则不能转回已计提的跌价准备,所以选项D不正确;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预计售价或合同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而不是存货的售价。
[单选题]某工业企业6月份甲种材料的购进、发出和结存情况如下:(单位:元)本月发出的材料中,65%用于在建工程,20%用于生产车间共同耗费(所生产的产品尚未对外销售),7.5%用于企业管理部门耗费,7.5%用于销售部门耗费(计算过程中保留两位小数)。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1.6月5日购进材料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价=(5000+4400)/(500+400)=10.44(元);6月19日移动加权平均单价=(5000+4400-600×10.44+7200)/(500+400-600+600)=11.48(元);6月29日购进材料后的移动加权平均单价=(11.48×100+2800)/(100+200)=13.16(元);期末材料成本=13.16×300=3948(元)。2.加权平均单价=(5000+4400+7200+2800)/(500+400+600+200)=11.41(元);所以发出材料的成本=(600+800)×11.41=15974(元);计入制造费用金额=15974×20%=3194.8(元)。3.先进先出法计算的发出材料的总成本=500×10+100×11+300×11+500×12=15400(元),因为在发出的材料中有65%用于在建工程,所以应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15400×65%=10010(元)。4.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入期间费用的金额=15974×(7.5%+7.5%)=2396.1(元),先进先出法计入期间费用的金额=15400×(7.5%+7.5%)=2310(元),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差额=2396.1-2310=86.1(元)。
[单选题]长城公司为上市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期末原材料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每月月末按原材料品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13年12月31日,该公司部分原材料情况如下表:该公司2014年1月份和2月份有关甲材料和乙材料收发的资料如下:(1)1月10日购入甲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为200000元,增值税税额34000元,另取得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注明不含税价款8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1%),装卸费1560元,有关款项已通过银行存款支付;该批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1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2)1月份领用甲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0000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生产领用150000元,基本生产车间管理部门领用20000元,辅助生产车间领用20000元,公司管理部门领用1000元,在建工程领用9000元。(3)1月份乙材料没有发生收、发业务。(4)1月31日,甲材料和乙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分别为89136元和120000元。(5)2月2日,长城公司用全部库存乙材料从黄河公司换入办公楼一栋,并用银行存款支付补价5000元,乙材料的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120000元。黄河公司换出办公楼的账面原价为300000元,已提折旧150000元,已提减值准备10000元,该办公楼的公允价值为145400元,换入乙材料仍作为材料使用,假定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不考虑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1.购入原材料支付的运费、装卸费应该计入材料成本。会计分录为:借:材料采购-甲材料(200000+8000+1560)20956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00000×17%+8000×11%)34880贷:银行存款244440借:原材料-甲材料210000贷:材料采购-甲材料209560材料成本差异440 2.甲材料的成本差异=[(105000-100000)+(209560-210000)]/(100000+210000)×100%=1.47% 3.1月末甲材料的实际成本=105000+209560-200000×(1+1.47%)=111620(元),甲材料期末存货跌价准备余额=111620-89136=22484(元);1月份乙材料没有发生收、发业务,可变现净值和2013年12月31日的相比没有变化,所以存货跌价准备余额=150000-120000=30000(元)。甲、乙两种材料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合计=22484+30000=52484(元)。 4.根据判断条件: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5000/(120000+5000)×100%=4%,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设备的入账价值=120000+5000+120000×17%=145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