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方言俗语、自然风光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题目: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关于语文教学资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生活中的各类资源都可以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如自然风光,在教科书中可以以其为主题,介绍自然的美,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教材中《故都的秋》《春》等文章都是对自然风光的描写。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济南的冬天》课后习题一是“假设要给一个从未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从哪几个方画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段?”二是“课文中多处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仔细揣摩下面几个句子,品味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意在使学生学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作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设计意图的理解。课后习题二更多的是鉴赏语言的美,而没有体现学生对拟人手法的运用。

  • [单选题]阅读一位老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 解析:该教师紧紧围绕课文进行分析,并没有脱离文本。

  • [单选题]阅读《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片段),回答问题。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激情。这首先是因为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刘成章对产生于这片黄土地上的安塞腰鼓有着无限的神往与倾心的爱恋,他深深理解安塞腰鼓的本质,体味出了它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安塞腰鼓的本质和内涵及作者对它的挚爱之情。生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生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生3:“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生4:“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语句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的热爱,这是文章写得好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篇好文章,光有好内容不行,还必须有恰当的形式与之相适应,才能成为一篇完美的文章。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生5:句子都很短,节奏感很强。生6:用了很多排比句,很有气势。生7:用了一些比喻,很形象,很生动。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文章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简洁的段落,铿锵的短句,连用的排比,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这样的节奏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展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过多地侧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品析语言特色

  • 解析: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

  • [单选题]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回忆性散文的写作风格和特色,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去阅读鲁迅其他的回忆性散文,并写一篇读后评论。对这一作业的布置,评价不恰当的是()。
  •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 解析:该作业的布置没有体现出对学生价值观、人生态度的培养。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学设计题库 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综合练习题库 教学实施题库 阅读鉴赏题库 汉语言基础知识题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教学评价题库 教学评价综合练习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