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男性,50岁,突然畏寒、发热、咳嗽,咳脓性痰,黏稠。查体:精神萎靡,四肢末梢凉,体温36.9℃,血压80/50mmHg,腹部查体无特殊,血白细胞18×109/L,X线胸片:右上肺大叶实变影,叶间隙下坠。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女性,49岁,既往有乙肝病史多年,因呕血、排黑粪3天入院,查体:体温38.9℃,脉搏116/分钟,呼吸22/分钟,血压54/35mmHg,昏迷状态,全身皮肤黏膜苍白、黄染,皮肤湿冷。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腹平软,上腹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压痛、反跳痛等无法判定,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约9/分钟。血常规:血红蛋白42g/L,引起本次休克的最可能原因是()
低血容量性休克
解析:患者休克的原因主要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从而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单选题]患者,男性,19岁,外出务工,不慎从高处坠落,事发后由他人救起。急救现场体检: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冷、出汗,左耻骨联合及大腿根部大片瘀斑、血肿。血压:65/50mmHg,心率:125/分钟,体温:36.8℃。伤后送医院,途中患者渐转入昏迷,皮肤瘀斑,最终死亡。
[单选题]男性,50岁,突然畏寒、发热、咳嗽,咳脓性痰,黏稠。查体:精神萎靡,四肢末梢凉,体温36.9℃,血压80/50mmHg,腹部查体无特殊,血白细胞18×109/L,X线胸片:右上肺大叶实变影,叶间隙下坠。
[单选题]心源性休克()
BP↓,CO↓,CVP↑,TPR↑
解析:1.心源性休克的始动环节是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心脏不能将回流的血液搏出,故中心静脉一般升高,由于交感兴奋,外周阻力一般也升高。2.过敏性休克是由于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与细胞膜表面的IgE抗体结合,使肥大细胞释放出大量的组胺。造成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而外周阻力降低,组胺还可以使微静脉收缩,从而使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血量锐减。3.高动力性感染性休克时,体内的扩血管物质如:组胺、激肽等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β受体兴奋使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因而回心血量增多,中心静脉压升高,虽然心排血量增加,但是组织细胞缺氧仍存在。4.低血容量休克由于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血量降低,血压下降引起交感兴奋,外周阻力升高。5.创伤性休克晚期一般继发了严重的感染,归属于感染性休克。
[单选题]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解析:1.休克早期即循环缺血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小动静脉、微动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均处于明显的收缩状态,造成组织少灌少流,严重的缺血、缺氧,其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作用较微静脉更敏感,故收缩更强烈,因此灌少于流。2.休克期也即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因为持续地收缩而处于越来越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造成乳酸酸中毒及大量局部血管活性物质的堆积。此时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中毒耐受性差,对儿茶酚胺的反应降低,血管开始松弛,而微静脉和小静脉对酸性物质的局部代谢产物的耐受性更强,血管继续收缩,造成了多灌少流,灌多于流。3.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微循环处于不灌不流的状态。4.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微循环处于不灌不流的状态。5.休克期也即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因为持续的收缩而处于越来越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造成乳酸酸中毒及局部大量血管活性物质的堆积。此时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中毒耐受性差,对儿茶酚胺的反应降低,血管开始松弛。而微静脉和小静脉对酸性物质的局部代谢产物的耐受性更强,血管继续收缩,造成了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单选题]休克的本质为()。
细胞缺氧
[单选题]患者,男,45岁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压4cmH2O,血压60/40mmHg,该患者可能()
血容量严重不足
解析:中心静脉压(CVP)<5cmH2O,说明血容量不足;5~10cmH2O为正常;CVP>15cmH2O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CVP>20cmH2O提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该患者血压低,考虑A、C、E项但CVP监测的结果只支持血容量不足的诊断。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