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整单元的内容有所把握,形成整体的学习思路
题目:某教师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时,并没有一开始就进入课文讲授,而是让学生利用20分钟时间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体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教学活动理解正确的是()。
解析:此教师的行为体现了整体性的原则。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学习《拿来主义》,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其相关写作背景。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过于依赖网络,不利于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解析:题干中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写作背景,不仅不会起到反作用,反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单选题]刘勰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根据这一观点,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引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注重字词的锤炼、修辞的运用
解析:刘勰的这句话旨在体验文章的感情,没有涉及词句、修辞等方面的意思。
[单选题]下面是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在新课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同学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以下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收消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解析:这类课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上没有教学重点,不仅没有拓展思维,而且在文本知识上也收获甚微。
[单选题]某教材课文《荷塘月色》的单元导读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这些中外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段文字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助读系统
解析:助读系统包括五类:①注释类,包括注释、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介绍等;②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③评点类,包括旁批、总批、题解等;④目标类,包括学习重点、难点,教材分配表等;⑤图像类,包括插图、图标、多媒体课件等。单元导读中的文字属于助读系统。
[单选题]请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回答后面的问题。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行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和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题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对以上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课程要特别重视人文性,实现人文性后再体现工具性
解析: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相统一的,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地位是同等的,没有先后之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单选题]阅读以下课堂收束,按照要求答题。(师配乐范读)师:很多人都说要朗诵得好是需要技巧的。掰开了,揉碎了,设身处地地走近作者,朗诵时就顾不得什么技巧了。现在,请大家想象自己就是辛弃疾,重新回到文本,自由朗诵一遍。(生自由朗诵)师小结:辛弃疾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我喜欢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的柔情,我喜欢他“醉里挑灯看剑”时的豪情,我更喜欢他“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情……对上述课堂收束分析恰当的是()。
总结语能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解析:A项,收束前朗读是在已总结后进一步体会内涵,C项表述过于绝对,D项所述提升写作能力不正确。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