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闻一多一新诗集《女神》

题目:下列选项中,作家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

解析:A项,曹禺的代表作有话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B项,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有《野草》《朝花夕拾》等,杂文集有《坟》《华盖集》《而已集》等。C项,沈从文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等。D项,闻一多的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等;新诗集《女神》是郭沫若的著名诗集,其中的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桀》《炉中煤》《天狗》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称为( )。
  • 经验类化说

  • 解析: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认知结构说的代表人是奥苏贝尔。关系转换说的代表人是苛勒。相同要素说的代表人是桑代克。故选择C

  • [单选题]小娜是她们班的班长,她带领着班委会的成员维护班级的纪律,组织各种团体活动,大家都觉得自己在这个班级里像是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任课老师都说他们班的班委是整个年级最好的。此时的班级处于( )。
  • 形成期

  • 解析: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是班集体稳定发展的时期,班集体的特征已经鲜明地显现出来,班级稳定下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信任,产生了一定的友谊,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并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主任指定的班干部也开始发挥核心作用,班级的凝聚力开始显现,大多数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了归属感。

  • [多选题]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 [多选题]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实施记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张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 [社会引入]观看准备好的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冰、原子弹的爆炸现象。 [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四个实验——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实验4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 其中实验1有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的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到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物质是新生成的物质。 [提问]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并交流]略 [提问]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哪些现象?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略。 [提问]酒精易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谁还能举出一些相似的例子?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回答]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老师举出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 [讲解]老师对有关物理性质方面的几个基本概念做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 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一瓶一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进行判断,并与周围同学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 [讲解]说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的分离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李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 [直接引入]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进行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交流回答] 老师:自然界有哪些变化? 学生:下雨、木材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瀑布下落。 老师:若将以上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根据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确定上述四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类变化叫作物理变化;木材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和有机物,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判断这一类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演示PPT]演示水分子电解的动画。请同学从微观的角度判断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否发生了?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拿出一段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铁丝剪成几段。 [讲述]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征,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物质的某种性质,对某种物质进行识别和判定,我们可以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演示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实验1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实验2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实验3硫酸铜晶体加热:实验4加热后的硫酸铜粉末加水。 [得出结论]硫酸铜的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小结]要想知道某一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从物质的形态、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无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回答下述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异同。 (2)这两位老师的化学教学内容组织采用了哪种形式? (3)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的探究思想,为什么? (4)这两位老师是否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进行说明。 (5)试说明两位老师是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单选题]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从( )岁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是没有道德。
  • 5

  • 解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0~2岁):其中0~2岁的个体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故0~2岁无道德意识。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他律道德阶段分为两个阶段,2~5岁为自我中心阶段,由于受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的影响,片面的强调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也是属于无道德阶段。5~8岁成为权威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有了道德。所以皮亚杰认为,孩子5岁之前都是没有道德的。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故选择D。

  • [单选题]妈妈怀疑女儿莹莹早恋,进入了莹莹的房间,将莹莹的日记、信件和所有E-maiI都翻看了一遍并销毁。其做法( )。
  • 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故选择D。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 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