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夸美纽斯
题目: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择B。A项,泰勒,美国课程论专家,是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著名的"泰勒原理"。C项,裴斯泰洛奇,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创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初等教育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D项,凯洛夫,教育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解析: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单选题]由于生物老师讲课富有激情,唤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此学习动机属于( )。
近景直接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将学习动机划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教师讲课唤起学生的情趣"是近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又分为近景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近景性直接性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而远景性间接动机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题干中是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故选择D。
[单选题]小学低年纪学生在教师指导进行识字学习时,有的按字音归类识字,有的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种知识学习的策略是( )。
组织策略
解析:组织策略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组织策略的实质是发现要记忆的项目的共同特征或性质,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在中国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属于组织策略。故选择A。B选项,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C选项,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D选项,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为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单选题]人本主义对成人心理健康破坏的解释强调( )。
潜能发展受到阻碍
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潜能,认为潜能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有完善发展的趋势,心理健康的破坏.就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多选题]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成立了班委,健全了班级管理制度。( )
解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多选题]材料:
影视产品挤压纸媒读物是当下一个明显趋势,正推动文化生态的剧烈演变。前者传播快、受众广、声色并茂,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越,不能不使写作者们疑惑:文学是否已成为夕阳?
没错,如果文字只是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这样的文学确实已遭遇强大对手,落入螳臂当车之势,出局似乎是迟早的事。不过,再想一想就会发现,文学从不限于实录,并非某种分镜头脚本。优秀的文学实中寓虚,虚实相济,常有镜头够不着的地方。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任何比喻都是画不出来的。说少年被"爱神之箭"射中,你怎么画?画一支血淋淋的箭穿透心脏?今人同样可以质疑:说恋爱者在"放电",你怎么画?画一堆变压器、线圈、插头?
画不出来,就是拍摄不出来,就是意识的非图景化。其实,不仅比喻,文学中任何精彩的修辞,任何超现实的个人感觉,表现于节奏、色彩、韵味、品相的相机把握,引导处缺略、跳跃、拼接、置换的变化多端,使一棵树也可能有上千种表达,总是令拍摄者为难,没法用镜头来精确地追踪。在另一方面,文字的感觉化之外还有文字的思辨化。钱先生未提到的是:人是高智能动物,对事物总是有智性理解,有抽象认知,有归纳、演绎、辩证、玄思等各种精神高蹈。所谓"白马非马",具体的白马黑马或可入图,抽象的"马"却不可入图;即便拿出一个万马图,但是"动物""生命""物质""有"等更高等级的相关概念,精神远行的诸多妙门,还是很难图示和图解,只能交付文字来管理。若没有文字,脑子里仅剩一堆乱糟糟的影像,人类的意识活动岂不会滑入幼儿化、白痴化?
可见有了这两条,写作者大可放下心来,即便撞上屏幕上的声色爆炸,汉语写作的坚守、发展、实验也并非多余。恰恰相反,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一种强旺的文学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倒是优质影视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韩少功《镜头够不着的地方》)
问题:
(1)文中画线处"镜头够不着的地方"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如何理解文中认为的"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