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先安未受邪之地
题目: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的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决定疾病发生的是
正邪斗争的胜负
[单选题]乌梅丸适用于
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肠道失固,症见久泻久痢者
解析: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治蛔厥,是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治宜温脏安蛔。重用乌梅为君,是取其味酸能制蛔,先安蛔虫之动扰。蜀椒、细辛为臣,味辛能伏蛔,性温兼可温脏祛寒。黄连、黄柏味苦能下蛔,性寒兼能清上热;干姜、桂枝、附子温脏以祛下寒。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顾其正。
[单选题]甲型肝炎病毒具有哪些特点
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解析:1.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微小RNA病毒科,人类嗜肝RNA病毒属。
HAV的抗原性较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重要考点:抗体——IgM、IgG
IgM抗体多于起病早期产生,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型抗体可长期存在,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重要考点:抗体——IgM、IgG
[单选题]腧穴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包括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解析:腧穴的主治特点(即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近治作用 :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
2.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有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反映。
3.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单选题]崩漏的发生主要与哪些经脉有关
任脉、冲脉
解析:崩漏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官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净,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
【辨证】
1.实证
主症 崩漏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红。兼见血色深红,质黏稠,气味臭秽,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出血量多,色紫红而黏腻,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痒,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血色正常,或带有血块,烦躁易怒,时欲叹息,小腹胀痛,苔薄白,脉弦,为气郁;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红而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为血瘀。
2.虚证
主症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通调冲任,祛邪固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公孙 隐白
配穴 血热加中极、血海;湿热加中极、阴陵泉;气郁加膻中、太冲;血瘀加膈俞、血海。
操作 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毫针泻法。
(2)虚证
治法 调补冲任,益气固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足三里 地机 三阴交
配穴 脾气虚加脾俞、胃俞;肾阳虚加肾俞、命门;肾阴虚加肾俞、太溪;盗汗加阴郄;失眠加神门。
操作 毫针补法,可施用灸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埋针法,两耳交替使用。
(2)穴位注射法 选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关元俞。用维生素B↓(12)或黄芪、当归等注射液,每穴可注药液2ml,每日1次。
(3)挑刺法 在腰骶部督脉或膀胱经上寻找反应点,用三棱针挑破0.2~0.3cm长,O.1cm深,将白色纤维挑断,每次选2~4个点,每月1次,连续挑治3次。
[单选题]特定穴中下合穴多分布于( )
下肢膝关节以下
[单选题]巴戟天、淫羊藿与仙茅均具有的功效是
补肾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