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不可行,教师应该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
题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家长会历来被认为是"优生的天堂,差生的地狱",而对于家长老王来说,前日刚刚经历的一场家长会则是这句话的最佳体现。家长会上,班主任张老师对待优等生的家长犹如春风,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却冷若冰霜。张老师的做法()。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尊重家长"规定,教师应正确处理与家长的关系,与家长及时沟通,平等对待家长,尊重家长,与家长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应该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家长们的配合,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故选择D。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深山树木长不齐,荷花出水有高低"。这句话表明,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 )。
个体差异性
解析:"深山树木长不齐,荷花出水有高低"的意思是说不可能所有事物都是一样的,很多事情都存在差异。那么结合学生的发展来看,生动地说明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个别差异性,强调不同学生间存在差异。"深山树木长不齐,荷花出水有高低",体现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故选D。A选项顺序性,强调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有顺序的发展过程。教学启示: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B选项阶段性,强调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发展特点,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启示: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C选项互补性,强调某一种身心机能出现缺失,其它机能进行补充;教育启示:结合实际、扬长避短。
[单选题]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最后灭亡的诸侯国是( )。
齐
解析: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齐国是被秦国所灭最后的大诸侯国。故选择D。但是如果严谨考证,据《史记》记载,秦国最后灭掉的国家是卫国,在秦二世元年年才被灭掉。所以此题并不严谨。
[单选题]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 )。
亚里士多德
解析: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也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是裴斯泰洛奇。真正实现教育心理学化的是赫尔巴特。
[单选题]某小学老师每天下午都会带着同学们去附近散步,看见花,就告诉他们如何区分雄蕊和雌蕊;看见蜜蜂,就告诉他们蜜蜂是如何帮助花朵授粉的。该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参观法
解析:参观教学法又称现场教学法,是指组织或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老师带学生观察花、蜜蜂等是参观法。
[单选题]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躯体疾病称为( )。
心身疾病
解析:医学上把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单选题]王小二拿同学的文具盒,被同学发现后告诉了老师,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王小二,你这是第几次拿别人的东西了?王小二低着头回答:第九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 )方面入手对王小二进行教育。
道德意志
解析: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题干中,孩子第九次拿别人东西,且自己也知道不对,说明不是道德认知认知的问题,属于道德意志,故选择C。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多选题]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