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阅读《离骚》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学生纷纷朗读)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生:好像没感觉。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来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C
  • 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单选题]老师在讲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冒号的用法,举出以下例子,其中用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B
  • 一般地说: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强。

  • 解析:B项中“一般地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毛病是”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

  • [单选题]《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下面是一位教师鉴赏这一内容的课堂实录。师:我们如果把[端正好]改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该如何来描写呢?(学生5分钟准备)生: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生:好一幅天高气爽的晴朗秋景图:抬头望,碧空万里,白云飘动;低头看,黄花盛开,遍地金色。天蓝云白,遍地花黄,霜叶如火,色彩斑斓。师:这两位同学的描写截然相反,一个是乐景,一个是哀景,究竟哪一个合理呢?生:我认为哀景更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西风紧”“雁阵”“凋零的黄花”等意象,这样就能很好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在离别时内心的愁苦之情。生:我认为乐景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蓝天白云”“黄花”“霜林”等意象,从色彩上就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生:老师您也说过用乐景写哀情,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悲哀。师:其实刚才大家的争论,正代表了学术界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此时崔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恨是不言而喻的。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支曲子?(一学生朗读)师: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紧”“染”应该突出。生:应该读出愁苦之情。师:好,我们一齐朗读这支曲子。(学生齐读[端正好])以下对此课堂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C
  • 课堂上不应该出现争论,不利于课堂的正常进行

  • 解析:学生之间的争论,既是对学生个人见解的尊重,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 [单选题]某教师在执教《故都的秋》后,布置了以下作业:每个城市都与属于它的季节,每个作家的眼中都有不一样的色彩。老舍眼中的北平,在冬天是最美丽的,郁达夫眼中的北平在秋天却独有一番风味。你呢?你生活的那个城市在什么季节是最美丽的?请用你的文字将它表述出来和大家分享。对该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评价不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B
  • 该设计脱离了文本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本篇课文意义不大

  • 解析:教师通过此项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与《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因此,B项不正确。

  • [单选题]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C
  •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

  • 解析:教师占教学活动主导地位,应对学生学习起引导作用,不能放任学生自流,排除A;这部分旨在为学生梳理、整合语文知识,或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不必全部识记,排除B;这部分为每册教材课内教学内容,尤为重要,不可自主删减,排除D。

  • [单选题]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 正确答案 :B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过秦论》)

  • 解析:A项“至于”,古义为“终于达到”,今义转为“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C项“作文”,古义为“写文章”,今义缩小为“语文中进行的写作训练”;D项“不必”,古义为“不一定”,今义转为“用不着、不需要”;B项中无古今异义现象,故当选。

  • [单选题]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张老师:这一课我想用一课时完成。陈老师:我也是这样设想的。你的教学怎样设计呢?张老师:我想第一是复习新闻知识,第二是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让学生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第三是与学生共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李老师:我想重点应落在“现实场景的再现”上。陈老师:“现实场景的再现”抓得很好,但我觉得还要注意“历史材料的运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使作品增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对上面几位老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C
  • 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如果以新闻知识为教学重点,在“立人”上就会显得苍白。张老师设计的“与学生共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有点虚,这种以新闻知识介绍为主要方式的教学,需要调整和改变。像陈老师这样选择“现实场景的再现”和“历史材料的运用”作为教学的重点,既可以交代和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又能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比较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所以正确答案选C。

  • [单选题]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C
  • 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 解析:据教学常识可首先排除B、D选项;A项表述不符合《拿来主义》的特点,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固然重要,可以作为教学目标,但本文更重要的在其犀利的语言和比喻论证的手法,所以A项不准确;C项表述准确,当选。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必典考试
    推荐科目: 第二章 阅读教学题库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题库 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题库 第一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教学实施的建议题库 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题库 教学设计(综合练习)题库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题库 第三章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操作与方案的编制题库 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