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教师不用必须在学校许可的情况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题目:以下( )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权的错误描述
解析: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强调:教师可以根据国家、学校制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自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权限必须在国家、社会、学校许可的范围内,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教育的基本规律。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课堂上小花指出刘老师对于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刘老师恼羞成怒的说:“小花,你厉害,以后你替老师上课好了!”关于刘老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伤害了幼儿的自尊,无视幼儿主体地位
解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强调,要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一一幼儿是学习和教学的主体。题目中,教师一味想控制课堂,而没有把幼儿当做教学的中心,没有耐心听取幼儿的意见,更没有尊重幼儿的人格。故选择B项
[单选题]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私拆学生信件
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利。“私拆学生信件”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故选择D
[多选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那么,你的看法呢?要求: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论说文,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1000字。
[单选题]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卯双胞胎的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这说明( )。
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解析:同卯双胞胎的遗传因素几乎是完全相同的。题干描述了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说明其后天环境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智商测试分数接近,说明了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故选择C。
[多选题]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问题:(1)上述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2)针对这些特点,幼儿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单选题]( )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
解析:海顿,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交响乐之父”。海顿最重要的创作体裁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其代表作品有交响曲《告别》《惊愕》《军队》等108首,弦乐四重奏《云雀》《皇帝》等,清唱剧《创世纪》《四季》等。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是( )。
教育自由权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丰要包括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信仰自由权,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以及取得赔偿权。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等重要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本题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比较简单宪法的第二章详细阐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多选题]材料:
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在它的起源阶段,有三位名人和一个关键地点。
第一位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他对人工智能的贡献集中体现于两篇论文。一篇对“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设想,从数理逻辑上为人工智能用上“机械大脑”开创了理论先河。另一篇提出了一种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就是智能的。可以说,图灵是第一个严肃地探讨人工智能标准的人,被称作“人工智能之父”当之无愧。
第二位名人是一位神童,18岁便取得了数理逻辑博士学位,他就是“控制论之父”维纳。1940年,维纳开始将计算机看作一个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的系统,认为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反馈机制的结果,而反馈机制是可以用机器模拟的。维纳的理论抓住了人工智能的核心——反馈,因此被视为人工智能“行为主义学派”的奠基人。
第三位名人是“人工智能(AI)”这一术语的发明者麦卡锡。1955年,他与另一位人工智能先驱明斯基以及“信息论”创始人香农一道作为发起人,邀请各路专家学者齐聚达特茅斯学院,共同讨论了自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和神经网络等经典人工智能命题。
关键地点便是上述会议的举行地达特茅斯学院。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了AI这一术语,并开始从学术角度对AI展开了严肃而精专的研究。在那之后,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学者和技术开始涌现。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从此人工智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956年至1974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此期间,“通用解题机”被制造出来,人工智能程序在问题求解、语言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民众和政府似乎对人工智能期待过高,当研究遭遇瓶颈,成果不尽如人意时,便丧失了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从1974年开始,人工智能遭遇第一次寒冬,对其研究的资金投入骤减。
直到1980年,人工智能的商用价值被广泛接受,企业订单增多,全面的研究开始复苏。然而这种复兴未能持续太久。从1987开始,由于Apple和IBM生产的个人电脑发展迅速,没有用到AI技术却在性能上超过了价格昂贵的AI机。人工智能市场急剧萎缩,科研经费又被削减,AI经历了第二次寒冬。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开始理性地认知AI,AI技术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时期。1997年5月11日,IBM的计算机系统“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又一次在公众领域引发了现象级的AI话题讨论。
2006年,Hinton在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领域取得突破,人类再一次看到机器赶超人类的希望。这次标志性的技术进步,在2013年之后引爆了一场商业革命。谷歌、微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还有众多的初创科技公司,纷纷加入人工智能产品的战场,掀起新一轮的智能化狂潮。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大众的广泛接受,这次狂潮也许会架起一座现代文明与未来文明的桥梁。
(摘编自刘兴亮《人工智能的早期简史》)
问题:
(1)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有怎样的重要进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2)人们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