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促进学生能力的平均发展
题目:下列选项汇总,不属于素质教育任务的是( )。
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A、B、C项都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体现: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而不是促进能力的平均发展,故选择D。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妈妈怀疑女儿莹莹早恋,进入了莹莹的房间,将莹莹的日记、信件和所有E-maiI都翻看了一遍并销毁。其做法( )。
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故选择D。
[单选题]能够觉察出两个刺激事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做感觉的( )。
差别感受性
解析: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故选择D。A选项,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B选项,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C选项,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单选题]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是( )。
间接性
解析: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故选择D。
[单选题]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现象,心理学上称为( )。
高原期
解析:"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中间的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多选题]阅读《锦瑟》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6题。
案例:
师:作者回忆的是自己的“华年”,他的“惘然”之情,你们明白了吗?
生:好像明白了,“此情”表达的是作者对华年已逝的惘然,自己抓不住过去的那些美好,感觉更加迷茫、凄凉。
师:现在懂这首诗的同学举手。大家相互看看,已经有很多人懂了,现在很多人考证,说《锦瑟》……谁来说?
生:据说当时李商隐和一个宫女有过一段很美好的故事,但是后来他们分开了,这首诗是用来怀念这段故事的。但也有人说他是自伤身世。
师:同学们很聪明。有人考证,说“锦瑟”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李商隐很喜欢她,但是两人后来没成,所以这首诗是表达爱情主题的。又有人说这种解释不对,“锦瑟”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的。明白什么了?
生:这首诗是表达怀念,追悼亡妻的。
师:好的。又有人说,这首诗既不是爱情主题,也不是追悼亡妻,他表达的是自己诗歌创作的特点,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六百多首诗的“序”。现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比较好的版本就是这本《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李商隐的一篇序文”这一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又有人说,《锦瑟》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所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怅然之情。还有人说,这首诗不能用具体的内容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也有政治上不得志的怅然若失,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定为某个具体的意思。所以,“一篇《锦瑟》解人难”啊!同学们,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眼神充满期盼)
生:我觉得诗人创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到了,然后写成一首诗,这些“可能”都是后人附加的。诗人是依托自己当时所处的情境写成的,所以只有了解诗人的生平等情况,才能理解。
生:这个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有作者的意义,而读者在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读者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师:同学们开始懂诗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涉及我们中国古代诗论非常重要的两种基础观点:“知人论世”和“诗无达诂”。这里有一个读诗的规律问题,老师读了几十年诗,现在才懂了一点点。同学们可以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解读诗歌。
师: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刚刚有同学说,对于李商隐的生平不太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的作业就是去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题目是“《锦瑟》背后的故事”。
问题:
16.(1)“一篇《锦瑟》解人难”,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的。(10分)
(2)请说明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可以起到什么作用。(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