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CD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题目:1926~1927年初,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一年。此时正值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莫斯科和整个苏联燎原般发展,国家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店、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邓小平到中山大学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大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丰富。在此期间,邓小平还认真阅读和摘抄了苏联领导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许多论述。这一段经历对邓小平后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启示。邓小平与列宁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主要有()。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探索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提出要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要借鉴资本主义世界一切适合本国国情的文明成果;提出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理论上破除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邓小平与列宁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上,都是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都强调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都主张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B、C、D项正确。A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是毛泽东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CD。考点社会主义社会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表明()
  • 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关键


  • [单选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B、“源”和“流”的关系


  • [单选题]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
  •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 [多选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强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
  • 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 [多选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
  • 社会经济规制

    公共事业规制

    公众生活规制

    反托拉斯法


  • 推荐下载科目: 考研政治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