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能采用学生阅读的方式,而应该由教师负责阅读,学生负责解析理解

题目: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郑伯当时没采取军事抵抗的手段来解除危难,而是听取佚之狐的意见,运用游说敌军主帅的方式。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烛之武很快答应了吗?生1:没有,因为他有突出的才能却没有被重用。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情。(全班同学自由朗读第二段。然后教师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文中郑伯、佚之狐、烛之武的对话,但是感情把握不到位)师:请你们说说自己朗读角色的心情。生2:佚之狐很恭敬。生3:郑伯很诚恳,表达出真诚的歉意。生4:烛之武心里不满,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埋没,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全是因为君王的过错,所以他表现出很委屈。以下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故文言文的阅读不能由教师代替,而应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下面的问题。案例: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学习使用直接描述的方法表白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学习使用不同的间接方法进行表白和抒情。要求是参与者观察下面的一组照片,然后结对练习,从中选择一张进行描述,让你的同伴猜猜你在说哪一张。教师给予的必要提示是:描述时不要从第一张开始:描述时可采用直接描述和间接描述的方法(直接描述如:紧张、愤怒等。间接描述如:她很疲惫,好像睡着了。)想一想两类方法中各有哪几种不同的方式。结对练习要求:你和你的同伴每人说一句话,为每张图配上一个不同的场景说明;可以利用不同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来触发联想,即利用引起相同感受的不同情境的描述来引发听话人的联想,从而达到表白感受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她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然后通过对这些情境进行描述,就可以描述她的表情了。告诉你的同伴,哪一张照片里的情绪,是他(她)最常出现的,并请给出你的解释。只是,你可能需要对你的同伴在出现那种情绪时的表情、动作和常用语句等作出描述。至少用3分钟的时间,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如何。下列对上述案例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作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 解析:A项“以‘为照片中的表情作描述’这一种方式”说法错误。案例围绕“表白与抒情”这一口语交际能力,设计了“为照片中的某一表情作描述”“为每张照片配不同场景的描述”“为同伴最常用到的某一表情作描述”“对自我此时此刻的情绪作描述”等系列活动,训练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了活动效果。

  • [单选题]执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与“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中“反”的用法相同的词语。下列语句中不含同类用法的是()。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解析:题干中“反”是通假字,通“返”。A、B、C三项中“见”“说”“知”都是通假字,D项中“亡”是词类活用中的动词使动用法,故当选。

  • [单选题]某教材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中设置了“成语--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
  • 《黔之驴》:黔驴技穷《赤壁赋》:杯盘狼藉

  • 解析:A项中“七月流火”出自《诗经》;B项中“百废俱兴”出自《岳阳楼记》,出自《醉翁亭记》的成语有“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等,D项中“豁然开朗”出自《桃花源记》,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有“刮目相待”“吴下阿蒙”。故排除A、B、D。C项中作品与成语对应完全正确,故当选。

  • [单选题]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因具有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的优点,已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于是有些教师就错误地以为合作学习使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合作学习到处可见。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如在教授《宽容序言》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二是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感受其形象特点,理解深层的含义。由于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独立解决,根本不需要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反而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多能参与讨论,但在大组交流时只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可见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讨论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 解析: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 [单选题]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该生声音响亮,声调平静)生:他有才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师: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生:年轻时未被重用,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心里长期积压着沉重的牢骚。师:是啊,才不尽其用,这么大的打击,让烛之武心里很是委屈,所以推辞了郑伯的请求。在回答中,他用了“也、犹、矣、也已”,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幻灯片显示资料文字:烛之武,考城人,年过七十,事郑国而为圉正(养马的官),三世不迁官……步履蹒跚。师:“圉正”是养马的官,当时作为三朝老臣的烛之武养马几十年,已经七十多岁。(学生们私下议论,感叹不已)师:请这位同学重新将刚才这段话再读一遍。(该生语速缓慢,声调低沉)(全班齐读一遍,感情表达很到位)师:烛之武最终还是丢掉个人私怨,去游说秦伯。对描写他出城的“夜”与“缒”两个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众):被包围,很危险。师:这时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生(众):很勇敢,有爱国心。师:烛之武,年纪已七十多岁,还被绳子捆绑着从高高的城墙上放下,淹没于夜色,赶向敌营,这是怎样一颗勇敢与炽热的爱国心啊!以下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教师采用一读、二读、三读的方式,层层推进,指导学生慢慢地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 [单选题]教师在讲解高中语文必修(5)《逍遥游》一课时,有如下一段话:“《逍遥游》选自《庄子》,《庄子》是先秦说理文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其中……等都是阐发作者……思想观点的名句。”之后教师又列举了其他出自先秦说理文的语句。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解析:A项语出《孟子》,B项语出《老子》,D项语出《韩非子》,它们均是先秦说理名著。C项语出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第五章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题库 第四章 口语交际教学题库 第三章 写作教学题库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题库 第二章 阅读鉴赏题库 第一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教学实施的建议题库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题库 第三章 现代教学媒体题库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题库 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