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 司马迁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说,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于春秋末期,孙膑则晚100多年,生于战国,各有兵法传世。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客卿,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过军师,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齐孙子》。《吴孙子》就是一直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而《齐孙子》(《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无记载。 唐宋以后,有人对《孙子兵法》及作者提出疑问,认为此书源于孙武,却完成于孙膑;也有人认认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等不但怀疑《孙子兵法》其书为伪,甚至怀疑孙武、孙膑为同一人。 孙武与孙膑是否同为一人?他们各自是否都有兵书留世?此谜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中被解。1972年,临沂地区偶然发现一座汉墓,陪葬品中有大量竹简,其中包括《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这批竹简经刮削、烤炙而成,做工精细,两端平整,无刀削痕迹,系先用锯锯成而后锉磨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及各式符号的运用等,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带给世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还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全貌以及《孙膑兵法》十六篇。经专家整理分析,银雀山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这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大约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竹简本《孙子兵法》计2300余字,现存内容与宋代版本相比,有100多处不同点,十分值得研究。 竹简本《孙膑兵法》整理出222枚,共得6000字以上,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失而复得。该书整理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共十五篇;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艺文志》著录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这些实物证据揭示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膑兵法》确有其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理解。A书写文字是“简册特征”的一个要素,不全面,排除。B项在文中没有提及,排除。C项竹简本身就是随葬物品,无法证明其年代,排除。D项根据原文“这批竹简经刮削……银雀山汉简的形制……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可知,评判年代的依据是竹简的样式、内容,也就是说是竹简的”特征“,D项最为适合。考点:文章阅读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在数列an (n=1,2,……)中,a1 =1959,a2 =1995,且从第三项开始,每项是它前两项的平均数的整数部分,则=
  • 1982

  • 解析:解析由所给定义可知,a1 =1959,a2 =1995,则从第三项起,每项是前两项平均数的整数部分:a3 =1977,a4 =1986,a5 =1981,a6 =1983,a7 =1982,a8 =1982,……,故。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不定方程问题

  • [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4个题目。 你曾经在白天看过星星吗?当你蹲了太久又起身太快,或者刚好被球场上飞来的足球砸中脑袋,那你就一定看见过或经历过“眼冒金星”的感觉。这个现象有个学名,叫做“压眼闪光”。 你也许发现了,看见“金星”跟看见别的东西不太一样;即使你闭上眼睛,冒出来的星星也不会消失不见,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盲人们虽然看不见,却同样会有“眼冒金星”的感觉。这是因为控制双眼闪光现象的是大脑的初级视皮层(俗称作VI区域)。这个区域即使在久经数十年后依然不会受到损伤。 既然失去视觉的人不会丧失“看见”金星的能力,那能不能利用这一点帮助人恢复视觉呢?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莱特.希姆博士带着这个念头,对压缩闪光开始了新的搜索。 对于人的压眼闪光现象已有过不少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看到的“金星”大致是星星散散分部的点或小圆形,比较暗,白色或彩色都有,但这些有限的了解距离找到视觉恢复方法的目标还差很远,探索过程中较多实验无法直接在人体实行,所以寻找适合的动物作为“替身”很有必要。 恒河猴算是实验的常客了,在压眼闪光的研究中心,它也是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它们的视觉系统与人类相近,且初级视皮层面积大,无沟回,便于定位和操作,想要继续人类视觉恢复的研究,就先要在恒河猴上进行较为透彻全面的了解,过去的一些研究已经把恒河猴的视野向“金星”出现的位置和初级视皮层对应神经元位置定位,刺激V1的什么位置产生的“金星”会出现在哪里,尽在科学家的掌握之中。 但只知道位置还远远不够,想要利用“金星”就像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些重要信息,恒河猴看到的金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就是希勒此次研究的主题。 假如猴子会说话,这个问题就好办多了,但鉴于我们和这灵长类的亲戚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想知道金星的具体特征就需要依靠精巧的实验了。 希勒对猴子进行了特殊的训练,使它们在视眼中出现两个点时,目光会移向更大、更亮的点,这个巧妙的训练方法,和猴子目光的移动方向,成为判断“金星”特征的利器。 在这个实验中,猴子的视眼会出现一个光点(对照点),接着对照点下方会出现一个光点(实验点),如果猴子的注视方向没有变化,说明实验点比对照点更小或者更暗,如果猴子的目光下移,则说明实验点比对照点更大或者更亮。 通过插入恒河猴V1区域的电极刺激,产生不同大小的“金星”,让它们判断大小。猴子先生在重复70多次实验后,“告诉”实验者们“金星”的大小约为9-26角分,(衡量视眼中光斑半径的单位),并且改变电流大小对“金星”的大小影响不大。 这组实验中,猴子的视眼正中心会预设一个很小的光点(对照点)。而电板激发产生的光点(实验点)在对照点下方,在实验中视野的背景颜色会不停改变。当背景颜色与实验点颜色不同时,猴子可以看到实验点,于是会一直盯着实验点看。一旦视野背景颜色与实验点相同,实验点讲消失,猴子的目光便会上移,看着中心的对照点,每当这时研究人员就会知道激发产生的光点的颜色就为当前的背景颜色。 同样经过70多次实验后,研究者发现“金星”其实色彩多变,但总体而言,颜色比较暗淡,都是不饱和色,包括灰暗的粉色,蓝色,绿色,黄色等。不单调的色彩对于视觉恢复是个大好消息,假如技术研发成功,盲人们大有可能看到一个色彩还算丰富的世界。
  • 解析:解析文段最后一句“假如技术研发成功,盲人们大有可能看到一个色彩还算丰富的世界。”说明技术未研发成功,还由全文可知动物实验只不过是能够通过对其一脑区域的刺激发现“压眼闪光”为多种不饱和色,此技术尚未进入实验阶段。则说明此项技术没有在动物身上实现,没有进人动物实验阶段,更没有进入临床应用,仅仅停留在理论假设阶段。故正确答案为A。考点:词句理解题

  • [单选题]梁君健希望通过《四个中国人》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人,淡化非遗本身的美术或者历史价值,强化它对这一个个传承人生命的价值。书中写道:“程宵春手艺的精进,生活态度的恬淡,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传承的行业,是如何塑造出一个个丰富的个体生命。”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传承人生命的价值

  • 解析:解析A项中的“艺术价值”属于无中生有。C项中的“核心是行业的传承”属于偷换概念,不符合文段“核心是人”的表述。D项不符合第一句话的表述。考点:细节判断题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公务员面试题库 公文写作题库 江西省学法用法考试题库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