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正确答案 :D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A项“被”通“披”,“披着”的意思;B项“机”通“几”,泽为“预兆”;C项中“枝”通“肢”,“肢体”的意思。D项无通假字现象。
[单选题]学习完《桃花源记》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小作文,要求写一写“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以下是学生作业中的部分摘抄,其中理解不准确的是()。
正确答案 :D
桃花源只是失败者逃避现实的港湾,是陶渊明懦弱、妥协的借口
解析:《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而不是“借口”。
[单选题]教师在讲解李商隐的《锦瑟》时,提到这是一首古代抒情诗,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其他古代抒情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正确答案 :B
《己亥杂诗》
解析:A项《长恨歌》、C项《卖炭翁》、D项《石壕吏》都为叙事诗,B项《已亥杂诗》为抒情诗,故B项正确,当选。
[单选题]在学习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修辞手法,并为学生列举了以下运用了相同修辞的句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B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解析:题干中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中用了比喻和反问两种修辞手法,B项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D项用的也是比喻修辞手法。故可知,B项当选。
[单选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启蒙文学,介绍说:启蒙文学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作家与作品。下列不属于启蒙文学时期的作家及其作品的是()。
正确答案 :D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解析:D项,《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A、B、C项都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作家与作品。
[单选题]学生学习古诗时容易急于成诵,只重速度,节奏感不强,要改变这种状况,须熊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让学生掌握不同诗词的诵读节奏。下列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C
贾岛
解析:这首诗是贾岛的《题诗后》。
[单选题]新学期伊始,语文教师借秋景渐浓,顺势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词,下列学生回答不符合的是()。
正确答案 :B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解析:A项,选自刘禹锡的《秋词》,这首诗将秋写得生机盎然。C项,选自王绩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D项,选自李清照的《醉花阴》,抒发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B项,选自晏殊的《破阵子·春景》,这首词用明丽清婉之笔描写了春之光景。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包括()。
正确答案 :D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习作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7~9年级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单选题]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课堂一开始,便是一阵激越的鼓声,伴着鼓声,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然后在激越豪迈的阵阵鼓声中,老师带着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对这一教学设计,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D
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教师不需要再过多讲解
解析: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是要深入理解文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单选题]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创性与艺术特色是()。
正确答案 :A
艺术风格
解析:艺术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创性与艺术特色。这是考查对艺术风格的理解。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