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创作出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史人物是( )。
正确答案 :B
屈原
解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离骚》。故选择B。A选项,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总结在《论语》中。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吾日三省吾身、三十而立"等。C选项,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主要作品:《九辨》《风赋》等,主要典故:"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等。D选项,曹操有关的作品名句:《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蒿里行》("白骨露于野")、《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求贤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等。曹操有关的典故:望梅止渴、割须弃袍、味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等。
[单选题]下列关于认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C
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
解析:偶像认同,指出于对某人或某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现象。价值认同,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故A项错误。认同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故B项错误。认同是杜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它的重要性首先表现为认同是一种较高的接受水平;其次,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最后,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但认同并非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故D项错误。C项正确,当选。
[多选题]材料:最近偶然看《红楼梦》,书中讲到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却对她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黛玉又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你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烟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尽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放翁一联的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将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书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拿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这是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领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在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问题:
(1)为何黛玉认为不能学“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体现了王维怎样的作诗境界?请简要分析。(10分)
正确答案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