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导读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后,教师准备给学生推荐其他明清白话小说作品,引导学生认识这类小说的风格特点。下列小说不适合推荐的是()。
正确答案 :D
魏学洢《核舟记》
解析:D项,明代散文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属于说明文,不属于明清白话小说,故不适合推荐,当选。
[单选题]教学郑愁予的《雨说》时,教师推荐了另外几篇有关赞颂大自然的作品,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被推荐的是()。
正确答案 :D
刘成章《安塞腰鼓》
解析:A、B、C项三篇都是有关赞颂大自然的作品。D项,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豪放火烈的特点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洒脱的性格,没有对大自然赞颂,不适合推荐,故选D。
[单选题]导读鲁迅的《药》后,教师准备给学生推荐同样的反映时代和和社会世态人情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这类作品的社会意义。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正确答案 :D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解析:D项《热爱生命》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并未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世态人情,故不适合推荐,当选。
[单选题]教学杜甫的《春望》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五言律诗,下列不合适的是()。
正确答案 :C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解析:C项,“孤山寺北贾亭西,……,绿杨阴里白沙堤”,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为七言律诗。A项,“海上生明月,……,还寝梦佳期”,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为五言律诗。B项,“单车欲问边,……,都护在燕然”,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为五言律诗。D项,“故人具鸡黍,……,还来就菊花”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为五言律诗。C项当选。
[单选题]教师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提到这首词主要描写了秋天的景色,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写秋天的诗句,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正确答案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析:C项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知描述的是三月扬州的景色。A项出自杜牧的《山行》;B项出自杜甫的《登高》;D项出自杜甫的《秋夕》,三者都是描述秋天景色的诗句。
[单选题]在学习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修辞手法,并为学生列举了以下运用了相同修辞的句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B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解析:题干中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中用了比喻和反问两种修辞手法,B项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D项用的也是比喻修辞手法。故可知,B项当选。
[单选题]老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使动用法,特列出以下例子,下列划线字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B
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A项,“衣锦还乡”的“衣”意为穿衣,名词活用作动词。B项,“既来之,则安之”的“安”意为“使……安”,是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意为“认为……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原意为“鸟的翅膀”,这里名词作状语,活用为“像鸟的翅膀”。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正确答案 :A
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单选题]某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写景的特点,同时又列举了几篇写景散文,下面选项中符合要求的是()。
正确答案 :A
《故都的秋》
解析:A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B项,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文赋。C项,《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虽有写景的内容,但不能把它划分为写景散文。D项,《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折,是写送别的一段戏剧。
[单选题]学习鲁迅《故乡》时,在讲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借代”这种修辞方式,教师列举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语句来说明。下列语句中,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正确答案 :C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解析: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A项,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B项,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D项,“石头”代替纪念碑。这三项都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而C项侧重说明“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使两事物产生界限”的相似性,是比喻。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