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
正确答案 :A
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语言文字应用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正确答案 :C
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解析:A、B、D三个选项都符合要求,是语言文字应用目标的原话;C选项是选修课中“新闻与传记”的具体目标。
[单选题]学习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在品味语言阶段时,讲解廉颇忠心爱国、老当益壮的故事,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B
讲解典故的由来,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叹服作者的妙笔生花
解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的,该词连连用典,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讲解典故有助于帮学生理解文本深刻含义。本题强调的是在品味语言阶段,所以B更符合题干要求。
[单选题]某教材在《谈中国诗》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比较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评说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C
通过同一选题的诗歌对比,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解析:“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不准确,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不是为提高鉴赏诗歌能力的。
[单选题]阅读《离骚》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学生纷纷朗读)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生:好像没感觉。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C
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析:本题中教师没有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而是在明确重点、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A项和B项是不正确的。而本段教学实录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是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