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灭活肌筋膜触发点以便施行物理治疗
题目:一位行政助理因上背部诸多触发点而拟择期接受干针疗法。这一治疗方法最常见的适应证是()
解析:答案A、B和C分别是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的治疗作用、诊断作用和辅助治疗作用,而答案D则是该技术最为常见的适应证。干针疗法很少用于永久性排除某个触发点,除非是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急性期。
肌筋膜触发点的灭活似乎是针在触发点内的机械运动的作用,因为在没有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触发点也可被灭活。但是,应用局麻药可使患者更为舒适,且其对疼痛的缓解作用更为持久。
在用手指定位并手动稳定紧绷带内的触发点后,迅速将针穿过皮肤进入触发区域。局部颤搐反应或者患者诉牵涉痛则预示着针进入了触发区域。可以注入0.1-0.2ml局麻药。将针退回至皮下,改变进针角度,从而使之再一次刺入肌肉到达另一个触发区域。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评估一块漏斗状的肌肉而不必将针从皮下退出。用这个方法对触发区域进行探索,直至不能引出更多的局部颤搐反应。至此,紧绷带通常已经消失,而由触发点引起的自发性疼痛通常也已消退。有经验的患者甚至可以知道在何时触发点已经被灭活。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内源性阿片肽对疼痛的感知和调节有着重要作用。包括()
亮氨酸脑啡肽
强啡肽
蛋氨酸脑啡肽
痛敏肽
解析:内源性阿片类对疼痛的调节最初报道在由麻醉药品拮抗剂纳洛酮所引起的动物或人的疼痛中。在没有接受内源性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纳洛酮可以加重术后疼痛,由此确定了内源性阿片类药物与常见临床事件的相关性。肽类递质和激素起源于巨大的没有活性的前体物质。蛋氨酸,亮氨酸脑啡肽起源于前脑啡肽原。大的前体蛋白、阿黑皮素原分裂形成β内啡肽,同时也产生了促肾上腺皮质的激素和促黑素细胞激素。1/3的内源性阿片肽前体分子可以产生2个强啡肽(A和B)和α新内啡肽。
[单选题]关于阿片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下列正确的是()
μ受体拮抗剂在老年患者中使用较少
解析:A.短效阿片类药物(非长效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导致耐药性以及在控制相同程度疼痛时需要更高的阿片类药物剂量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B.具有μ受体拮抗效应的阿片类药物具有更低的成瘾性,但同时在接受治疗的老年人引起更多的难以识别及治疗的抑郁状态,而激动μ受体所带来的欣快感可以抵消这种状态。
C.哌替啶在老年人群中的使用可带来一大堆不良反应,必须避免单独使用或与羟嗪类等药物共同使用,后者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并可能伴随体位性低血压及精神混乱等不良反应。
D.在老年人群中没有“激动-拮抗”的说法。
E.当口服途径给药无法实现且皮下注射或鞘内注射方式繁琐不便时,透皮芬太尼贴剂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但在老年患者中使用透皮贴剂作为一线疗法时必须考虑到与年龄相关的体温变化及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能导致药物吸收曲线波动。
[单选题]当"三阶梯方案"治疗无效时,可选用哪种有效方法治疗癌痛?( )
选择性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