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经常发生感染
题目: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突出症状是()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应用题,错选率12%。对这类题首先需分析题目的关键点,考的是"症状",而且是"突出"症状而非一般可伴随症状,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切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上。本题错选的主要在D和E,占各半。D的说法"免疫球蛋白低"是抗体缺陷病的实验诊断依据,E的"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是T细胞缺陷的诊断手段之一,二种病都属原发性免疫缺陷,但是D、E提示的是诊断手段,而非症状。可见错选者未注意要考虑的是"症状"。"C"是体征也不属症状,也不应选择。余下A、B是症状。"A"是非特异性症状,很多病都会具有,不可能是"突出"症状。经常发生感染性疾病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突出特点,因此,能选择的只是"B"。若我们不从错误分析出发,而从正确答题技巧出发,对此类题只需先排出哪几个是"症状"的选择,再判断"突出"便可很快找到正确答案。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应选择()
维生素D4001U/d,口服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佝偻病各期的处理原则的掌握。该题错误率较高,达30%。常见错误为选C,其他依次为B、E、D。题目要求的"预防",粗看似仅在考核对维生素D预防量的记忆,但仔细分析各选项却是列出了不同的剂量兼方案,这样就可看出所列出的并非单纯是考预防选择了。一般来说,充足的日光照射和每日补充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400IU)即可保证体内的25-(OH)D3和1.25-(OH)2D3浓度正常。预防只需每日供足生理需要,这个量应是每日相对稳定的,所以从这个原则只有A、C二项可选,选对就靠记忆了。错选C者,把活动期的维生素D治疗量与生理需要量混淆;而B和E则共同点是先大剂量,继之减少为每日较少量,此类供给方法显然不是供给生理需要量的方法,因此即使记不住预防量也不应错选,错选者的混淆了佝偻病的治疗和预防给维生素D的原则。至于D则更不可能是预防,作为治疗而言,原则上也应以维生素D口服为主,无法口服者才注射。为预防目的,显然不可能以注射途径给药,错选D者没有掌握这一治疗原则。此外,D方案就算是活动期治疗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的储存时间较长,每2~3个月注射如此大剂量的维生素D,则有中毒的危险。
[单选题]男婴,1岁。生后常便秘、腹胀、少哭。体检:四肢稍凉、皮肤粗糙、毛发枯黄、稀疏。心率72次/分,腹部膨隆、脐疝。四肢粗短、唇厚、舌大。最可能诊断是()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
解析:这是一道应用题,主要考核对先天性甲低的鉴别诊断,主要错选在D黏多糖贮积病和C苯丙酮尿症。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甲低的基本病理是因甲状腺素不足所致全身功能低下。纵观全题不难看出本病例具代谢低下的基本特征,便秘,少哭,肢凉和心率72次/分。1岁儿心率应在110次/分左右,72次/分示心动过缓是判断甲低时低代谢的重要体征。便秘与肠蠕动缓慢有关,也是低代谢表现。皮肤粗糙,头发枯黄而细与甲状腺素缺乏时上皮组织更新缓慢有关。错选苯丙酮尿症者可能是基于"头发枯黄",其实苯丙酮尿症的头发黄是色素减退所致(是因黑色素的底物酪氨酸缺乏),而不会枯。同时,苯丙酮尿症也不具备题中的其他表现。而错选黏多糖贮积病则可能被腹隆、哜疝、四肢粗短和唇厚所误,这是甲低和黏多糖贮积病类似之处,但黏多糖贮积病不应具代谢低下的表现。可见应抓住主要发病机制分析作鉴别诊断则可防止因死记硬背使各疾病非特异性的交叉表现在题目中出现时引起的混淆而错选。
[单选题]支气管肺炎患儿在进食少的情况下,一般供给热量和液体量是()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综合应用题,考核学生关于小儿营养及液体疗法的基础知识以及结合肺炎时特点如何供给。错答率不高,依次为B、D、E。首先应考虑支气管肺炎患者多数为婴幼儿,肺炎时因心衰常见故补液量是宁少勿多,一般在进食少时,供给热量按基础代谢所需补充,婴幼儿可按50~60cal/(kg·d)计算,所需水分亦按生理需要量60~80ml/(kg·d)。对此类组合性的答题,宜先用满足一个条件来初筛,一般应以热量作为初筛,则C、D可满足正常需要量,而A、B热卡太低,E偏高而可除外。在C和D中,D显然是液量过多,故只能选C。而如以液量作为筛查,从营养学角度欠合理,在营养方案制定原则中,热量是首先考虑的项目。错答B者只注意了生理需要的液量,而未考虑基础代谢的热量要求。错答D者只注意了肺炎基础代谢的热量,而忽视了肺炎不应液体太多。
[单选题]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亢进和固定分裂见于()
房间隔缺损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先天性心脏病杂音的理解和记忆情况。错误率较低,错选答案为B动脉导管未闭。第二心音标志着心室舒张(舒张期)开始,其产生机制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心室舒张开始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突然关闭引起的瓣膜震动所产生。它有两个成分:主动脉瓣成分(A2)和肺动脉瓣成分(P2),通常A2在主动脉瓣区听诊最强,P2在肺动脉瓣区听诊最强。影响第二心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主动脉、肺动脉内压力以及半月瓣的完整性和弹性等。故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是由于肺动脉内压力增高所致。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左向右分流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因血由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血量明显增多,肺动脉瓣关闭时受到血流冲击较大和右室流出道血流骤然减速引起的震动也较大,即使尚未发生肺动脉高压,也可听到P,增强。在生理情况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的关闭不完全同步,肺动脉瓣关闭约迟于主动脉瓣关闭0.026~0.03秒,一般情况下,这种差别人耳不能分辨,听诊时为单一的第二心音。在某些情况下,构成第二心音的两个成分即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时间差距增大,在听诊时出现第二心音分成两个部分的现象,即第二心音分裂。正常情况下有时可闻及第二心音分裂,以吸气时明显,因为吸气时右心房回心血量增多,压力增高,右心室射血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延迟,导致A2、P2能分别被分辨。呼气时则不明显。而右房间隔缺损时,呼气时,回心血量虽较吸气时减少,但由于心房水平由左向右分流,右房容量持续增加,右室排血量增加,时间大致稳定,吸气所致的血容量改变几乎对之不产生影响,因而使第]心音分裂相对固定成为房缺的特征。错选答案B是因为对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的发生机制理解不透彻所致。
[单选题]男孩,1岁半。其基础代谢所需热量占总热量的比例为()
50%~60%
[单选题]关于胎儿正常血循环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体内绝大部分是动脉血
[单选题]3岁男孩,反复患肺炎,胸片示:肺纹理增强,左心房、左心室大,主动脉影增宽,应诊断为()
解析:主动脉影增宽是动脉导管未闭与房缺、室缺的区别。后两者缩小。
[单选题]男婴,12个月,多汗,枕秃,方颅,常发生惊厥,不伴发热。查血糖3.2mmol/L,血钙6.5mg/dl,血镁1mg/dl,血磷12mg/dl。其确切的诊断应是()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解析:患儿惊厥不伴发热,首先除外热惊厥疾病,而且有多汗、枕秃、方颅等佝偻病表现,血钙降低,血磷升高,结合反复惊厥病史,支持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