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下列各项,不属于湿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解析:这道题目的选项是比较模糊的,需要注意。湿邪是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本身为阴邪,会损伤阳气,故排除A、B选项。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排除C。湿性黏滞,易于阻遏气机,故排除E。选项D中,实际是"凝结"和"黏滞"两部分,寒邪的特性是"寒凉、凝滞、收引",湿邪只是黏滞,没有"凝结"。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解析:1.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2.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3.整体观念的内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界相统一,时令、晨昏与人体阴阳相应。
[单选题]五行调节事物整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是()
制化
[单选题]“肾为气之根”主要指()
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沉
[单选题]主要与正气的强弱有关的是()
解析:1.正气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邪正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有时邪气在发病中处于重要地位。2.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外环境,主要指生活、工作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等。内环境,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正气。正气强弱则与体质和精神状态有关。精神状态受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
[单选题]下列关于津枯血燥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痰瘀阻津
[单选题]提出“邪去则正安”论点的医家是()
张子和
解析:"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又称刘河间,倡"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撇皆能化火",以火热立论,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又称戴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倡"汗吐下三法赅尽治病诠",被称为攻下派。李杲,字东壁,又称东垣老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以补益脾胃为主,被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自号丹溪翁.主"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为养阴派。
[单选题]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以致心肾不交,其治疗宜采用()
泻火补水法
解析:五行的内容:1.五行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顺序:木土水火金相克。2.五行中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疾病由母脏传至子脏,称为"母病及子"。疾病由子脏传至母脏,称为"子病犯母"或"子盗母气"。3.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是指五行运动中"生"与"克"的相互作用,即,以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4.泻南补北法:指通过泻心火,补肾水以交通心肾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不足,心阳偏亢,水火失济,心肾不交病证。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之病证。培土生金法:是指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胃弱不能滋养肺脏之"土不生金"证。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药物治疗脾虚肝气亢逆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疏肝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肝郁病证。佐金平木法:指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清肺泻肝法。主要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肺金,影响肺气清肃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证。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单选题]液的作用重在()
补益脑髓
解析: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单选题]既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
解析:1.痰: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所伤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多为热灼成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可形成多种病症如痰停于心则心悸,停于肺则咳喘吐痰,停于咽则咽中如有炙脔,为梅核气,停于胃则呕吐痰涎,停于头则清窍被蒙导致眩晕,此即无痰不作眩。2.饮: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所伤,肺脾肾及三焦气化功能失调,多属寒邪。饮留胃肠为痰饮;泛滥肌肤为溢饮;支撑胸肺为支饮;饮流胸胁为悬饮。饮多停于局部。3.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于客于血脉,使经脉收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形成瘀血。瘀血失去正常的濡润作用,又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造成出血、癥积、疼痛。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临床表现为刺痛、固定、拒按、夜甚;肿块,肌表可见青紫肿胀,体内有块不移;出血,血色紫暗,有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紫暗等。4.疠气的致病特点: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避免过度安闲,不劳动及运动使人乏力。瘀血、痰饮是病理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全身或局部气血的运行造成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