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抗病毒治疗,选择病情稳定期行部分穿透角膜移植
题目:患者左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多次发作后视力下降至0.08,1周前感冒后再次出现眼红痛,左眼睫状充血(++),角膜中央有5mm×4mm灰白全层混浊区,荧光素染色(+),2点及9点时钟位有基质深层新生血管形成。目前治疗措施是()。
解析:HSK的总体治疗原则为活动期抑制病毒在角膜内的复制,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角膜损害,在炎症静止期根据角膜混浊的程度以及对视力的影响,确定手术治疗方案。本题中角膜中央的混浊已经累及全层,但范围较局限,因此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后,需进行部分全层角膜的置换方能恢复光学区的透明性。本题答案选D。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述哪项特点对诊断细菌性角膜炎最有意义()。
出现大量的黏液脓性分泌物
解析:该题测试考生掌握细菌性角膜炎鉴别诊断能力。A可以是细菌,也可以是真菌或棘阿米巴等角膜炎,B更符合单孢病毒性角膜炎,C是真菌性角膜炎的特点,D在任何严重的角膜炎均可出现。A~D均为干扰答案。而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是细菌性角膜炎的典型特点。因此,答案为E。
[单选题]关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机制,表述不正确的是()。
角膜组织不是HSV的潜伏地,而只是HSV的靶组织
解析:HSK的一个重要临床特点就是容易反复发作,掌握其复发机制对于有效预防HSK的复发有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接触过HSV,原发感染后,HSV潜伏在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任何一支所支配区的皮肤、黏膜等靶组织的原发感染均可导致三叉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潜伏感染。近来,已测出了HSV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并且从无复发感染征象的慢性HSK患者切除的角膜移植片中培养出HSV,提示人角膜亦是HSV潜伏的场所。还有证据表明,活化的HSV还可感染眼前节组织如虹膜、小梁网。复发性HSV感染是由潜伏病毒的再活化所致。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患感冒等发热性疾病后,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时,活化的病毒沿神经轴突逆行到眼表或角膜的上皮细胞,引起HSV复发性、溶细胞性感染。因此本题的选项是D。
[单选题]化脓性角膜溃疡进行角膜刮片和培养等实验室检查证实病原菌是丝状菌属,首选的局部治疗药物是()。
纳他霉素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真菌性角膜溃疡首治药物方案选择知识点的题目。目前局部使用抗真菌药治疗包括多烯类(如0.25%两性霉素B眼药水、5%纳他霉素)、咪唑类(如0.5%咪康唑眼药水)或嘧啶类(如1%氟胞嘧啶眼药水),其中0.15%两性霉素B和5%纳他霉素眼药水是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线药物。如果实验室检查证实病原菌是丝状菌属,则首选5%纳他霉素,如果病原菌是酵母菌属,则可选用0.15%两性霉素B,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单选题]引起暴露性角膜炎的危险因素不包括()。
展神经麻痹
解析:暴露性角膜炎是角膜失去眼睑保护而暴露在空气中,引起干燥、上皮脱落进而继发感染的角膜炎症。角膜暴露的常见原因:眼睑缺损、眼球突出、睑外翻、手术源性上睑滞留或闭合不全。此外,面神经麻痹、深麻醉或昏迷也可导致此病。展神经麻痹只影响眼球外转功能,并不引起眼睑闭合不全或眼球突出,不属于引起暴露性角膜炎的危险因素。因此该题正确答案为D。
[单选题]患者,女性,6个月,发现出生后双眼畏光,不愿睁眼,对光反应不敏感。检查:双眼球结膜干燥而粗糙,结膜明显混合性充血,睑裂处角膜缘可见泡沫状三角形上皮角化斑,角膜上皮干燥无光泽,余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患儿全身营养状况差,泥膏样面容,哭声小而嘶哑。
[单选题]患者,男,50岁,左眼被玉米叶划伤后轻度眼痛、眼红、视力下降1个月就诊,检查:左眼视力0.3,不能矫正,混合充血(+),角膜中下方乳白色溃疡,溃疡致密干燥,形态不规则,周围有浅沟,前房乳白色积脓约2mm。
[单选题]患者,男,50岁,左眼被玉米叶划伤后轻度眼痛、眼红、视力下降1个月就诊,检查:左眼视力0.3,不能矫正,混合充血(+),角膜中下方乳白色溃疡,溃疡致密干燥,形态不规则,周围有浅沟,前房乳白色积脓约2mm。
[单选题]G-杆菌首选抗生素()。
妥布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