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这样的设计无效,因为现代和古代的观点不一样

题目:课文《劝学》后面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对于此题的设计意图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在学习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有学生对其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太理解,就问老师:一种相思怎么会是两处闲愁呢?以下教师的解说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 这句和“身在两地情发一心”相似,“两处”即自己与心爱的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 解析:A项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又把疑问交给了学生。C项只是笼统地说明了“两处”的意思,并没有正面解决学生的疑问。D项是教师对学生的调侃,用语不当。

  • [单选题]阅读有关文本阅读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各种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纷纷呈现,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仍存在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痕迹。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生命的光彩,迸发智慧的火花,我想只有用阅读这种感性的阳光充满语文课堂,把语文阅读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高中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力,并且最终成为学生的乐园。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教师应强化“阅读与鉴赏”,弱化“表达与交流”

  • 解析:“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同等重要。

  • [单选题]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教师设计了下列两个问题探究,阅读并按要求答题。问题一:有人说,这首诗宣传了阶级斗争的思想,已经不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了。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的主题思想?问题二:有同学说,这首诗不押韵,不讲平仄,每一节.白子多少不一,每一句字数多少不等。诗歌讲究节奏,这首诗节奏也不整齐划一,这是“诗”吗?对于教师设计的两个问题探究,分析不恰当的是()。
  • 不应运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来看这首诗,所以第一个问题的探究设计不恰当

  • 解析:适当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来看这首诗是需要的,它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而且这个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全面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故D项不正确,当选。

  • [单选题]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欣赏得差不多了。”然后话锋一转讲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地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 解析:结束语不但是教师思想的精华也是语言的艺术,该教师做得非常精彩,达到了诗歌意境升华与师生情感共鸣的统一,使本课在唯美中落幕,故A、C、D正确;题干是收束型结束语,“拓展型结束语”“思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放B项表述错误,当选。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第二章 阅读教学题库 第三章 写作教学题库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题库 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题库 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第三章 现代教学媒体题库 教学设计(综合练习)题库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题库 教学评价(综合练习)题库 第一章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概述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