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偷袭珍珠港
题目: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历史事件是( )。
解析: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此时世界大国,世界各个大洲均已爆发战争,因此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故选择C。A选项,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西线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B选项,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D选项,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爆发大规模会战,最终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标志着苏军转守为攻。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表现不包括( )。
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选项属于教育的另外一个单独的社会属性。
[单选题]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
赫尔巴特
解析:赫尔巴特使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被称为"科学教育之父",也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所以此题选D
[单选题]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修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
社会契约
解析: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多选题]印象管理也叫自我表现,是指个体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做出的努力。以下属于印象管理的有( )。
甲在见乙之前细心打扮,穿着得体,以期给乙留下好印象
甲在初次见乙的时候送给乙小礼物
解析:B选项是干扰项,"增强自己在乙心目中的良好感觉"不符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一要点,故排除。
[多选题]材料:最近偶然看《红楼梦》,书中讲到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却对她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黛玉又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你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烟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尽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放翁一联的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将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书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拿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这是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领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在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问题:
(1)为何黛玉认为不能学“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体现了王维怎样的作诗境界?请简要分析。(10分)
[单选题]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 )。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解析: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④本旧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根据题干表述,各国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多选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