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长期的质性研究
题目:研究者试图对一名新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下列研究方法最合适的是( )。
解析:量化研究依靠的是对事物可量化的部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的把握。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题干要求研究某教师的"教学风格",应该采用质性研究,并且要探究形成过程,应该是长期的。所以应采用长期的质性研究方法。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能够觉察出两个刺激事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做感觉的( )。
差别感受性
解析: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故选择D。A选项,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B选项,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C选项,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单选题]2,7,28,63,( ),215
126
解析:这是一个由两个分数列结合而成的数列,在观察部分项时我们可以发现偶数项满足:(n/2+2)^3-1,^3表示3次方显然( )所在的位置是奇数项,奇数项有单独的通项公式。我们把奇数项单独拿出:2,28,( )我们得出奇数项公式:n^3+1,所以第五项( )=5^3+1=126那么以上分别是1^3+1,2^3-1,3^3+1,4^3-1,5^3+1,6^3-1所以此题答案是B,126
[多选题]德育过程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
解析: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单选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解析: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B项中的权威、批评,C选项中的教导、答疑,D选项中的独立自主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完全对立,只有A项的反思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故选择A选项。
[单选题]某学生学会了学习D检验之后,也能够在F检验中采用D的检验步骤进行解题,这是学习过程中(1)正迁移(2)水平迁移(3)顺向迁移(4)自迁移
(1)(2)(3)
解析: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之间的促进作用,属于正迁移。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也叫横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故选择D。
[单选题]家境困难的马老师辅导学生的经验非常丰富,为了补贴家用,每周有4天晚上在家里辅导学生,但所收费用不高。由于精力不济,只能推托学校安排的课外活动课程,马老师的做法( )。
应予处理,违规违纪且影响了正常教学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的情形,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故选择D。
[单选题]语文老师在板书生词时,常把形近词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向色和粉色的粉笔写出来,这样做符合知觉的选择性规律。( )A.正确B.错误
解析:差异部分用彩色标出,有利于学生注意到几个字的不同点,便于区分和学习。因此,张老师利用的是知觉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