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生物起源说

题目: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

解析:从题干中"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可知,该学说认为教育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本能,这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观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初三二班展开了一场以"未成年犯罪"为主题的辩论赛,以下话语正确是( )。
  • 在国庆节期间,我们可以进入营业性电子游戏场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B选项正确,故选择B。A选项,小学生不得脱离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单独居住。C选项,父母离异后,双方都有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权利。D选项,如果学生多次偷窃等严重不良行为,可以送入工读学校。

  • [多选题]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
  •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 [单选题]学习骑自行车后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 )。
  • 顺向负迁移

  • 解析:先学习骑自行车,而后影响了三轮车的学习,先学影响后学,因此是顺向迁移;学自行车对学三轮车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是负迁移。故选择B

  • [单选题]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
  • 会谈

  • 解析: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会谈。会谈的技术有六种: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 [单选题]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
  • 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 解析: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故选择B。A选项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一个是中心任务,一个是中心环节,一定要区分开。

  • [单选题]《卖花姑娘》是( )电影《卖花姑娘》的插曲。
  • 朝鲜

  • 解析:《卖花姑娘》是朝鲜同名电影《卖花姑娘》的插曲。

  • [单选题]教学策略直接关系着教学的全过程与最终结果,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中的核心环节,关于教学策略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
  • 加强知识讲授

  • 解析:音乐教学策略包括创设音乐教学情境;重视音乐情感体验;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加强学科综合实践。

  • [多选题]材料:最近偶然看《红楼梦》,书中讲到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却对她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黛玉又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你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烟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尽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放翁一联的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将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书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拿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这是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领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在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问题:   (1)为何黛玉认为不能学“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体现了王维怎样的作诗境界?请简要分析。(10分)

  •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 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初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