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合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题目:小安多次在运动会田径比赛中获得冠军,但他不喜欢学习文化课,陈老师找他谈话:"有特长固然好,但没有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将来很难在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陈老师的做法( )。
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题目中的陈老师利用小安身上的积极因素去加以引导,促进其智育的发展。体现了陈老师为小安的全面发展做出的努力。故选择D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 )。
人身自由权
解析:学生享有人身自由权,即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故选择C。A项,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B项,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D项,身心健康是公民生存和进行正常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单选题]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解析: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要理解学习的实质,需要掌握三点包括一是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才能作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二是这种变化必须是相对持久的,由适应、疲劳等引起的变化不能叫学习。三是主体的变化是由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排除由成熟和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本题中,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是在学习了电影人物的特点后产生的反应,因此是学习现象。故选择D。
[单选题]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从( )岁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是没有道德。
5
解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0~2岁):其中0~2岁的个体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故0~2岁无道德意识。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他律道德阶段分为两个阶段,2~5岁为自我中心阶段,由于受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的影响,片面的强调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也是属于无道德阶段。5~8岁成为权威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有了道德。所以皮亚杰认为,孩子5岁之前都是没有道德的。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故选择D。
[单选题]下列哪项辅导不属于心理辅导的内容?( )
行为矫正辅导
解析: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故选择D。
[多选题]班级管理属于微观、具体的一种学校管理形式,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有( )。
班级教学管理
班级德育管理
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管理
班级生活指导
解析: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有班级教学管理、班级德育管理、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管理、班级生活指导。
[多选题]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
[单选题]阅读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某教师想借助《说“木叶”》这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围绕节选的重点段落设计批判性阅读任务。课文节选内容如下: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围绕上述内容设计的相关批判性阅读任务,合适的是( )。
评析作者论述“木叶”相关问题的思路
解析: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在理智上主动参与与作者进行内在对话的阅读模式。A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B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文浅层内容的常规理解能力;C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文涉及概念的对比、概括能力;D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立足原文与作者的批判性阅读、思考、评析能力。A、B、C三项任务设计不符合批判性阅读要求,D项任务属于批判性阅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