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错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题目:初一二班的希希非常喜欢画画,但数学成绩一直处于下游。班主任余老师找到希希,对她说:你画的再好,数学学不好,将来还是白搭,还是学好数学最重要。余老师的做法( )。

解析:以人为本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间存在差异性。题目中老师的观点属于典型的"唯分数论",即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人格的培养。这样的做法可能能提高一时的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长期的发展。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如果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都消失了,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所有物体的质量都会消失

  • 解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是度量物体在同一地点重力势能和动能大小的物理量。它的计算公式为:m=ρV(m为质量,ρ为密度,V为体积)。由此可见,质量只和物质的密度和体积相关,而与是否存在引力无关。所以重力消失,物体的质量本身不会消失。故选择D。

  • [多选题]人类在两干多年前轴心时期所创造的人文经典,那个历史时期留下的人文价值理念,包括怎么做人、怎么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怎么建构一个和谐合理的社会等涉足道德、审美、信仰等人文精神的内容,仍然是今天人们的思想源泉。然而,近百年来,我们不时中断这一源头活水,常常会对中华文化的人文经典采取很不适当的态度。今天,当我们富国强兵的梦想即将实现之时,却突然发现,我们的人文经典所承载的人文理性、人文价值是多么重要。今天很多学生,也包括企业家、公务员,他们津津乐道于读经典。这种重新回到经典的冲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回归中华人文传统的精神渴求。中华文明的每一次重要发展,都跟重新回归经典有关系。比如,当隋唐时期佛教大盛,中华文明面临外来宗教的挑战,中国会不会成为一个佛教化的国家呢?许多儒家士大夫强调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并且选择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子学(《论语》《孟子》)和解释"五经"的传、记之学,把这些典籍重新确立为新的经典体系,从而为中华文化又一个高峰的近世文明奠定了人文价值、人文信仰的基础。当代中国,我们需要回归经典,但这并不是说把古代的经典搬过来重读就可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一个重建中华经典学或现代新经学的过程。这个重建的过程,应该说更加艰难。如果我们站在整个中华文明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上所谓的"经"实质上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比方说,孔子创立的所谓"六经"体系的前身,实际上是夏商周时期的先王们留下的档案、文献等历史典籍,而孔子希望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历史时期,重建理想的社会秩序和文明形态,故而从历史传下来的典籍中间挑选、整理出一个"六经"体系。为了真正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我们应该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选出哪些典籍作为现代中国文明复兴的经典?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五经""四书"。其实如果我们要建立合乎当代中华文明复兴的经典体系的话,不应该局限于历史上的经典,而是要根据这个时代的需求而重建经典体系。一个是超越时代,也就是应该不再以"三代"圣王为标准,除了充分考虑轴心时代的先哲所创作的著作外,也可以延续到汉唐以后。只要是既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又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价值和意义的文献,都可以进入中华经典体系。另一个是超越学派。中国古代,只有儒家的经典才是经学,其他各家各派的都是子学。我们建立中华民族现代新经典体系时,只要具有普遍意义和现代价值,均可以成为当代中华经典。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建构和现代需要来看,儒家典籍仍然是中华新经典体系的主体。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无限丰富的典籍里,为现代中国人构筑精神家园、为中华文明复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立新的经典体系。我们选出新的经典体系来,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合乎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创造性诠释。我相信,中国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其实就是我们当代学人、当代中国人和千古圣贤打破时空关系的一种心灵对话,我们要在这种对话中完成回归经典、重建经学的使命。这种对话能够实现现代中华文明的建构,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的人文价值、人文信仰、人文理性的建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的意义。(摘编自朱汉民《重建中华经典体系》)   问题:   (1)文章认为回归中华传统经典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应当怎样重建中华经典体系?请简要分析。(10分)

  • [单选题]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称为测验的( )。
  • 信度

  • 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故选择B。A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真实地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一次测验是否有效,主要看其是否能准确地测量所要测量的东西。C项,难度指测验的难易程度。在教学测量中,通常用答对或通过测验的人数比例作为难度值。难度值(P)=答对人数(R)/被试总人数(N)xl00%。P值越大,难度越低;P值越小,难度越高。D项,区分度有时也称鉴别力,主要指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加以区分的能力。它反映着测验与被试实际水平的相符合程度,如果在某道题上得分高就意味着学生的实际水平高,得分低就意味着实际水平低,那么该测验就有较高的区分度。

  • [单选题]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 )聘任。
  • 县级教育局

  • 解析: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由地市一级人事局、教育局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审查职务资格认定,而在具体的聘任上则是由县人事局聘任,它的认定和聘任分别属于不同的机构。故选择D。

  • [多选题]材料   人的认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思想环境。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见识簇拥和包围,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接触过重要思想,那些在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几乎没有稍稍深入地阅读。他们长期以来依赖和接受的所谓“思想”,不过来自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小包、娱乐媒体上得到的各种“见解”,就是这些构成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资源。虽然这其中也可能包含和掺杂了一些重要观念,如古老传统钟的先哲思想之类,但大致都是多次转手之物,是凌乱的或被他人改造过的、与种种世俗见解搅拌和嫁接在一起的。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影响所谓的“思想”的形成,左右日常生活观念。长此以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艺术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时事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人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最起码的阅读,否则就不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思想之多,难免将自己封闭在平庸的见识中。求知者的痛苦来自交流的障碍,比如不能阅读其他民族的思想原著,或不能顺畅无碍地接受中国古典。有些译品的确难懂,只好勉强吞咽。许多思想家的原作是平易流畅的,经过译者翻译就变得疙疙瘩瘩了。获取古今中外的思想是我们的权利,获得这样的权利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语言的条件,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译事发达的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程颢、朱熹、王阳明,这些古代哲人的著作虽然难懂,好在都有译文。这些重要的思想家说过什么,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当然应该知道。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自认为有了深刻的发展,却不知早在几千年前他人就已经说过了。国外的思想家,康德、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达尔文,世界上的几大宗教等,其阅读意义与中国先哲相同。总之争取机会跟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思想对话,哪怕是浅浅的理解,都是极其有益的事情。我们不会容忍自己的茫然无知,形同懵懂,不知道我们人类历史上有过这么多杰出的思想家、这么多了不起的见解和发现。   思想和知识与艺术理解紧密相连,比如谈到西方文学,有人读得很热,开口即可历数其中的情节人物,但听起来总有点“隔”, 总让人觉得不对劲。为什么?因为读者对基督教,天主教知识并没有人门,而西方文学大都滋生于基督教,天主教的文化土壤上,哪怕是反对这些宗教的人也同样如此,有人曾发出感慨:过去读托尔斯泰、陀思妥那夫斯基,觉得一切懂了,后来深入接触过基督教,回头再看他们的著作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方便,简直就是豁然开朗。 这是因为真正的理解还要从文化开始,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反省,问自己是否闭塞和懒惰,是否错过了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检点下来,我们会发现整体听来的一些见解、主意和方法,都是在世俗风尘中转来递去之物,它们几乎不带有实用主义的目的、个人的欲望和自私偏狭的认识。即便是转引于思想家的,也往往没能真正地全面地传达出思想家的本意。就精神层面而讲,我们极容易生存在庸俗社会学、市井意识和浅薄机灵交织而成的所谓“见识”之中, 并以此构造其个人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的思想来源。思想环境一旦破坏了,也就意味着长期处于低微的精神水准之下。   问题:   (1)文章第一段所言“见解”指什么“依据这些“见解”形成的“思想”来为人处世,有什么“后果”?请根据文意,分别做出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理想的“思想环境”是怎样的,有何意义?请简要分析。(10分)   (摘编自张炜《海边兔子有所思》)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 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