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儿童上部量与下部量开始相等的年龄是()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题,错答率不低,答错最多是在2岁,其次为5岁和8岁。要答准此题需掌握理解2个关键。首先是上、下部量的概念,上部量是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则从此点至足底。上部量组成实质上代表了头颅和脊柱的长度,而下部量则反映了下肢的长度。第2个关键是要掌握这三个身体组成部分的增长规律。体格生长的一个重要规律是"从上到下"。头(脑和颅骨)的发育最快,而接近达到成人值的年龄也最早,因此年龄越小,它占身长的比例越大。脊柱在早期的生长快于下肢,下肢在青春期加速生长。因此,年龄越小,上部量的比例越大,至青春期,因下肢加速生长才使上下部量变均衡。可见,选2岁,5岁和8岁的答案是不符合此规律的。男、女孩的青春发育年龄虽有差异,女孩相对为早,但12岁男、女孩均已进入青春期,14岁对女孩而言已是青春后期,按以上规律,应选12岁为最佳。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患儿10天,足月顺产,2天来皮肤、巩膜黄染,反应差,不吃奶,体格检查:体温不升,面色灰,脐部有脓性分泌物,腹胀,肝肋下3cm,血白细胞20x20/L,血清直接胆红素50μmol/L,间接胆红素206μ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
新生儿败血症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应用题,考核学生对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常见病因的鉴别诊断,错误率不太高,主要错选答案是B.新生儿肝炎和D.先天性胆道闭锁。分析的人点应分2步,第一步是按血清胆红素值分析黄疸的病理分类,第二步才是具体病因诊断鉴别。该病例总胆红素206μmol/L,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故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损伤所致初步可除外。对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新生儿早期发生的黄疸最常见病因需考虑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病史中所给发病日龄给予了有意义的提示,即本患儿黄疸发病在生后8天,故母婴血型不合性新生儿溶血病已可除外。根据题中提示的脐部有化脓灶,同时列出的全身中毒症状(不吃、反应差,面灰,体温不升)和白细胞升高,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不难。错答B和D者关键在未分析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的值的比例。胆道闭锁时直胆/总胆一般>30%,而且题中亦未有大便变浅的提示,故错答此诊断者是对黄疸基本病理的概念不清。而错答新生儿肝炎者有可能是对肝肋下3cm过分关注。新生儿肝脏一般都在肋下2cm左右,3cm为可能有轻度肿大,新生儿期即使有此类轻度的肝肿大,肝炎亦非首要病因,大多是因肝作为网状内皮系统的一部分对全身性疾病(感染等)的反应性增生的表现,或是贫血的髓外造血表现之一。
[单选题]判断脱水性质的临床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等渗性脱水常为轻中度脱水表现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理解题,考核学生对各种性质脱水临床表现特点的掌握情况。本题错选率较高,近50%。选错的频度依次为D、B、E,错选C的极少。本题要注意选择的是"错误"的选项,因此,宜采用逐项分析、排除的方法。虽是记忆题但应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因水和电解质丢失的比例不同,导致体液渗透压不同,故脱水可分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最常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平衡,细胞内液量无明显改变,临床表现与脱水程度一致。低渗性脱水伴低钠血症,由于细胞外液低渗,水向细胞内转移,故可出现细胞水肿而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更易发生休克。相反,高渗性脱水时水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部分弥补细胞外液量的减少,故失水量相等时失水征相对较轻,而细胞内脱水则明显,由于细胞外液高渗的刺激和神经细胞内脱水,故渴感明显。分析题中选项:①D高惨性脱水的脱水征不明显:因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外移使细胞外液得到部分补偿,脱水征较轻,循环障碍症状也不明显,故此项不能选择;②B高渗性脱水出现口渴早且严重:此项说法也是正确的,不能选择;③E低渗性脱水皮肤黏膜极干燥:低渗性脱水时因水向细胞内转移,细胞间液是第一个被动用的,继之才是血容量下降,因此,皮肤黏膜的干燥皱缩明显,故此项表述是也是正确的;③C低渗性脱水易出现血容量不足症状:由于低渗性脱水在失水的基础上发生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循环容量更进一步下降,容易发生休克,故此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⑤A等渗性脱水常为轻、中度脱水表现:此种说法混淆了失水性质和失水程度的概念,"等渗"是性质,而轻、中、重是脱水的严重度,任何一种性质的脱水均有轻、中、重之分。因此,此项的描述是错误的,是应选择的答案。综上,本题的错选,根本在于未掌握好不同性质的脱水的基本病理生理一临床联系,其次为混淆了脱水性质和程度的界限,其三,可能未注意题目"是错误的"要求。
[单选题]患儿,女,1岁半时诊断为"大型室间隔缺损",未经手术,6岁时来医院复查,其症状及体征除哪一项外,均可能出现()
反复呼吸道感染较幼儿期加重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应用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室间隔缺损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及自然病程转归的掌握程度,错选率较高,达60%。主要错选答案是E,其次是D,个别选C和A。这是一道否定题,题目要求关键是:"哪一项除外"作为答案选择条件,而"均可能可现"作为排除答案条件。回答本题首先应抓住题目的重要信息,一个是大型室间隔缺损,另一个是病程6年未治疗;然后从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入手进行分析。由于正常情况下体循环压力大于肺循环,左心室压力大于右心室使血流从左室向右室分流,异常的血流旋涡是杂音形成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杂音响亮度与分流量呈正性相关。当存在较大的室间隔缺损时,左向右分流的血较多,使体循环血量减少,影响生长发育(A);同时由于体循环血量不足,患儿的活动耐力差(C)。由于患儿未治疗,室间隔缺损引起左向右分流的血量较大且持续,肺循环血量持续增加,致使肺小动脉发生痉挛。随着病程的进展,日久肺小动脉发生病理生理变化,中层和内膜层增厚,使肺循环阻力增加,从动力性逐转变为梗阻性肺动脉高压,使左向右分流减少,分流所形成的杂音也就减轻(E)。但尚未出现明确的肺高压前,仍应是左向右分流先心特点,在有致肺循环压力升高条件下出现右向左分流而呈现的暂时性青紫(D)。因此,答案E和答案D均可以出现。由于室间隔缺损较大,左向右分流量大,使肺循环血量增多,是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病理基础。但是,随着病程进展,出现肺动脉高压后,左向右分流量减少,肺血也相应减少,因此肺部感染的机会也减少。理解了这一点就很容易发现答案B是不符合此规律。错答E的原因是对室间隔缺损杂音形成机制和肺高压时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理解不透彻,错选D、C、A是除未掌握室缺的基本表现外,还可能未注意是否定题。
[单选题]11个月男婴未接种过卡介苗,PPD阳性表示()
体内有活动结核
解析:小儿未接种过卡介苗,PPD阳性表示体内有活动结核。阳性反应强度从原来的小于10mm增至大于10mm,且增加幅度大于6mm,表示新近有感染。
[单选题]女.5岁。自幼唇、指(趾)甲床青紫,乏力,活动后气促,体格发育落后,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