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为人师表
题目:有位学生将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王老师的行为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表现,体现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故本题选A。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倾向于废除直接教学、废除考试的教学理论流派是(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解析:(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把刺激一联结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一联结"之间联结的加强。基本主张: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②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⑧程序教学的方法。(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加涅等。(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①教学目标上强调培养完整的人;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③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意义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我理想来选择学习内容,倾向于废除直接教学;④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废除考试。(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单选题]关于信度与效度等测验指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效度低,信度一定低
解析:研究的信度是研究的效度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没有信度,效度不可能单独存在,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具有效度。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说明所研究的对象,所以不可能存在唯有效度而没有信度的情况。但同时,信度高,效度未必高。效度低,信度有可能高。
[单选题]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形象记忆
解析: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单选题]教师对上课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表扬,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等都属于( )。
强化
解析: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校经常采用奖励(赞许、奖品、给予权利、高分数等)与惩罚(训斥、剥夺权利、低分数等)的办法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单选题]当一位胆小的学生敢于主动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耐心解答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这种做法属于行为改变方法中的( )。
强化法
解析:强化法的操作方法是每当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由题意可知,教师的做法是想增强学生提问的行为,故选A。
[单选题]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
示范性特点
解析: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故选择B。A选项,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C选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D选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包括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多选题] 材料: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选自林庚《说(易水歌)》
问题:
(1)文章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