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正确
题目:如果企业销售合同所规定的商品尚未生产出来,但持有专门用于该商品生产的原材料,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
解析:如果商品存在合同价格且该原材料是专门用于生产该商品的,则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商品合同价格为基础减去预计销售费用、预计加工完成尚需发生的加工费用来计算。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本月购进原材料100公斤,货款为8000元,增值税为1360元;发生的保险费为350元,中途仓储费为1000元,采购人员的差旅费为500元,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为150元;验收入库时发现数量短缺5%,经查属于运输途中合理损耗。甲企业该批原材料实际单位成本为每公斤()元。
C.100
解析:企业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应直接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但是采购人员的差旅费不计入采购成本,应计入当期损益。购人原材料的实际总成本=8000+350+1000+150=9500(元);实际入库数量=100×(1-5%)=95(公斤),所以甲企业该批原材料实际单位成本=9500/95=100(元/公斤)。
[单选题]南方公司按单项存货于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12年12月31日,该公司拥有甲、乙两种商品,成本分别为240万元、320万元。其中,甲商品全部签订了销售合同,合同销售价格为200万元,市场价格为190万元,乙商品没有签订销售合同,市场价格为300万元。合同售价和市场价格均不含增值税。该公司预计销售甲、乙商品将分别发生销售费用12万元、15万元,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该公司尚未对甲、乙商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则2012年12月31日,该公司应为甲、乙商品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为()万元。
C.87
解析:甲商品的成本是240万元,其可变现净值=200-12=188(万元),所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40-188=52(万元);乙商品的成本是320万元,其可变现净值=300-15=285(万元),所以应该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320-285=35(万元)。2012年l2月31日,该公司应为甲、乙两种商品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52+35=87(万元)。
[多选题]下列关于存货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B.用于生产无销售合同产品的材料以该材料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可变现净值
C.企业持有存货数量大于合同数时,应以合同价作为全部存活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
D.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装卸费,只能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解析:选项B,用于生产无销售合同产品的材料,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应以该材料生产产品的一般售价为基础;选项C,企业持有存货数量大于合同数时,应分别确认其可变现净值,超出部分一般以市场销售价格为基础确认其可变现净值;选项D,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等,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行归集,期末再根据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