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实现学生掌握书法技能的教学目标
题目: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在文本分析后使用了下列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沁园春·长沙》书法艺术赏析(刘志刚)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书家认为这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解析:C项不正确,展现书法评析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法技能。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学习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后,某教师对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进行归纳,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
[单选题]下面是某老师设计的杜甫《登高》(人教版必修三)导语,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师: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岛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来,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祷、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了吧?
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
解析:这个设计中的某些部分是符合导语设计原则的,如具有目的性。本篇教学设计旨在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快速地进入文本的阅读中去。
[单选题]教师指导学生课后在自己的小区对居民用电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并学写调查报告,这种做法()。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解析:教师让学生对各自小区居民的用电情况进行实际调查的做法体现了语文教学向课外延伸的特点。
[单选题]以下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在教材使用上,我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努力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散文时,只抓住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下是他的毕生追求、“向往平民化、回归自然”这一伟大人格的外化重点讲深、讲透。再如,莫泊桑的《项链》中外驰名,学生乐于阅读,但仅此一篇难以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我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又给学生补充了莫泊桑的其他小说,如《羊脂球》等,并把莫泊桑和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巨匠--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作比较,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张衡、蔡伦、沈括,他们之所以被历代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天山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内蒙古的辽阔,都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拿来主义》教会了学生如何对待传统;《(呐喊)自序》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伟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传》让学生了解了一个灵魂残缺之人的可悲;《师说》帮助学生摒弃盲目自大,养成求实好学的习惯。每学期我都要结合课文教学引入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以上教师的教学反思做简要评析,分析不正确的是()。
对本节课的内容扩充得太宽泛,不利于学生对本课文章的掌握
解析:课内教学与扩大课外知识范围相结合,开阔了学生视野。在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前提下,教师注重扩展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眼界,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缤纷的课外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单选题]阅读下面一位教师的作文指导--借景抒情的教学设计,回答问题。(学习小组领会任务,完成一段精彩的描写)自选一组景物来表达一种情感。雪白的梨花、嫩绿的小草、碧绿的麦田、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皎洁的月光、灿烂的群星、和暖的春风、歌唱的小溪、美丽的池塘、展翅的雄鹰、诗意的小鸟、美丽的天鹅、奔腾的江河、巍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灰蒙蒙的天空、凛冽的寒风、冰冷的寒冰、连绵的秋雨、凋零的花朵、无情的流水、折翼的小鸟、飘零的树叶、干涸的湖水、枯萎的秧苗。情感待选:高兴、悲哀、振奋、平静。要求:组长抽取某种心情,组员各自圈定选取的景物,组内商讨运用哪几种景物合适,各自独立完成片段写作.不允许出现表示心情的词语。最后小组交流修改,将最优秀的习作进行展示。(小组讨论,创作,展示。其他组评论)下列评论错误的一项是()。
案例中所给的景物都极具代表性,不必再进行增删
解析:教师所给的景物太多,如“灰蒙蒙的天空”“无情的流水”“枯萎的秧苗”等都没有代表性,可适当删除。其他选项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