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正确答案 :A
  •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皇帝提拔地位较低的官员充当自己的顾问,后来成立内阁,其实质是加强皇权,因此并未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全面。

  • [单选题]《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正确答案 :B
  • 精耕细作

  • 解析:“人善治之”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指的是增加产量,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 [单选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正确答案 :D
  •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取道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东的两条商道忙碌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的史实,判断D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未涉及。

  • [单选题]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正确答案 :B
  •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 解析:朱熹提倡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事物的不断探究,获得蕴含在事物内部的道理和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与科学无关,可排除。

  • [单选题]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正确答案 :B
  • 内心自省

  • 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 [单选题]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 正确答案 :C
  • 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 解析:从题目中的“旨准颁行”“天命诏书”“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等内容可以看出,洪秀全以皇帝自居,说明其未能摆脱封建皇权思想的影响。

  • [单选题]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正确答案 :A
  • A .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 解析:题目中的材料表明,蒋介石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民众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完美诠释,激起民众的国民革命热情。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一战后世界格局的安排同中国人民的合理诉求相矛盾,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蒋介石所写内容的时间应为1919年,与抗日战争时间不符:国共合作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 [单选题]毛泽东在《西江月》(1927年)中写道:“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此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针是()。①开展土地革命②武装反抗国民党③纠正“左”倾错误路线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正确答案 :A
  • ①②

  • 解析: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秋收起义失败后,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故选A项。1927年,党内的“左”倾冒险主义仍然存在,并未得到纠正,③不符合题意;④在时间上不符合题目要求。

  • [单选题]“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正确答案 :D
  • “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 解析:根据所学,1923年前后,一再失败的孙中山陷入迷茫之中。通过和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的接触,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促成了国共合作,故选D项。A、B两项是1912年民国创立后的想法;C项是在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不断的破坏民国政体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情况下进行的利用一派军阀打击另一军阀的做法。

  • [单选题]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
  • 正确答案 :A
  • 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

  • 解析:李贽是明末“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故选A。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推荐科目: 世界史题库 知识与能力(综合练习)题库 教学设计(综合练习)题库 中国史题库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原则题库 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题库 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题库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题库 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题库 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