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太阴病本证的治疗大法是
正确答案 :A
温中祛寒,健脾燥湿
[单选题]厥阴病的提纲证不包括
正确答案 :C
厥逆
[单选题]下述病候中,可用桂枝汤的是
正确答案 :B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解析:《伤寒论》第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其他选项为桂枝汤的使用禁忌。
[单选题]柔痉的治疗选方为
正确答案 :E
栝蒌桂枝汤
[单选题]黄疸病中,最多见的病机是
正确答案 :D
湿热发黄
解析:湿热并重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病因病机:本证由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湿热交蒸,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则不欲饮食,若勉强进食,反而增湿助热,湿热上冲,则见头目眩晕、心胸不安。湿热郁蒸日久累及血分则形成黄疸。
证候: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和小便不利等症状。
辨证:湿热倶盛。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证
茵陈五苓散证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提要:本条论述湿重于热的黄疸证治。
病因病机:湿热黄疸,湿多热少。
证候: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便溏,小便不利,苔腻淡黄等症。
辨证:湿重于热。
治则:利湿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化气利水除湿。
[单选题]妇人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而致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此证称
正确答案 :C
转胞
[单选题]六味地黄丸和大补阴丸两方组成中均不含有的药物是
正确答案 :C
生地黄、怀牛膝
解析: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大补阴丸的鉴别应用
本方所治之证乃(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所致。治当滋补(肝)肾阴。
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养血补肝,填精益髓,为君药。气能化阴,以山药补益脾胃,生化气血,助熟地黄滋补阴血;山茱萸补养肝肾,强健筋骨,固涩精气,共为臣药。滋补之药壅滞气机,以泽泻泻熟地黄浊腻壅滞。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气健脾益肾,又使山药固脾不恋湿。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制约山茱萸使之温不助热,共为佐药。诸药相互为用,使肝肾之阴得补,虚热得除,病证得解。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为三补,茯苓、泽泻、牡丹皮为三泻,三补药作用大于三泻药,三补药以治虚,三泻药使补药不腻,以利滋补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单选题]乌梅丸适用于
正确答案 :C
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肠道失固,症见久泻久痢者
解析: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治蛔厥,是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治宜温脏安蛔。重用乌梅为君,是取其味酸能制蛔,先安蛔虫之动扰。蜀椒、细辛为臣,味辛能伏蛔,性温兼可温脏祛寒。黄连、黄柏味苦能下蛔,性寒兼能清上热;干姜、桂枝、附子温脏以祛下寒。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顾其正。
[单选题]湿温潮热的特点是
正确答案 :B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解析:湿温潮热 身热不扬,午后明显 头身困重 湿热郁蒸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牢脉的特点
正确答案 :B
推筋着骨始得
[单选题]下列诊断肺病最有意义的是
正确答案 :D
咳喘
解析:咳喘,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
[单选题]腰部刺痛拒按,不能转侧属于
正确答案 :B
瘀血阻络
[单选题]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正确答案 :C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单选题]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
正确答案 :A
募穴
解析:背俞穴与募穴
1,概念: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为“俞穴”。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个。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俞为阳,均分布在背部的膀胱经第1侧线上,为阴病行阳的重要位置。募为阴,均分布于胸腹部,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
[背俞穴与募穴.png]
2、临床应用:俞、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
俞、募穴可以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
临床上腑病多选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
临床上常把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就是俞募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典型的实例。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手少阴心经的腧穴是
正确答案 :B
小海
解析:小海 合穴
定位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①肘臂疼痛,麻木;②癫痫。
操作 直刺0.3~0.5寸。
[单选题]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的经脉是( )
正确答案 :D
冲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