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A.多发生于过期产儿B.常于生后一周内发生C.先发生于小腿,股外侧D.受累皮肤紧贴皮下组织E.常并发败血症,肺炎

题目: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表现中,应除外()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表现的认识,错答率较低,仅少数学生答了C或E(硬肿发生部位顺序或并发症)。本题主要应抓住硬肿症的几个特点:①多由受寒引起;②常见于早产儿,因其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等隔温屏障菲薄,易于散热而不容易保温,体内能量储备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在生后1周尤其头3天内发生率最高;③病变的皮肤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组织变硬紧贴、不易移动;④发生顺序为小腿一股外侧-下肢-臀部-面部-上肢-全身;⑤可由感染引起或在重症患儿伴发感染。由以上特征,显然选项A的说法是错误的。错答者可能是未作好系统理解记忆,如把早产儿误为过期产儿,未能理解硬肿症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时易并发各种感染的病理生理机制。而另一重要之处是审题,这是一道否定题,要求"应除外",如注意这一点则很快会获正确选择,而不会选其他。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最易出现的血气改变是()
  • 呼酸和代酸

  •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在掌握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病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的特点,判断其血气变化的特点。20%学生错选答案A。肺透明膜病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肺泡表面张力增高,使肺泡萎陷、通气降低、通气与灌注血流比失调,造成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蓄积,机体内在缺氧情况下进行代谢,产生代谢性酸中毒,CO2潴留引起呼酸。缺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致肺灌注不足,进一步抑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及分泌,导致肺组织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细胞外液漏出、纤维蛋白沉着于肺泡表面形成透明膜,严重妨碍气体交换,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未行机械通气前,肺透明膜病的血气改变最常出现的是呼酸和代酸。我们如果从基本病理出发,则B、C-开始即可排除。呼酸时,肾脏代偿性分泌[H+]和增加[HCO3-];应用人工通气后,PaCO2能迅速恢复正常,而血浆[HC03-]仍较高而致代碱。错选的原因是除未掌握肺透明膜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外(如选B、C)还可能是未分清肺透明膜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血气变化特点。错选A者是虽能理解因通气不足可致CO2潴留而致呼酸,但未进一步理解缺氧一代谢的关系,机械地错误认为可经"代碱"来代偿呼酸。事实上,即使脱离透明膜病,从酸碱平衡的基本原理出发也不应选A,因为呼酸和代碱不可能是一种组合,在CO2潴留,作为肾的代偿只可能是加强排酸根,而不可能是碱基的潴留。

  • [单选题]配置2:1等张含钠液120ml需()
  • 解析:小儿脱水根据脱水的性质和程度补充,通常对低渗性脱水补2/3脱水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1/5张含钠液。本处考点较难,近年已经降低考试要求,只需掌握补液原则即可。有关补液张力快速计算法总结如下:张力是指电解质溶液占总溶液的比值。只有糖是非电解质溶液,也就是说把糖除去,其他液体的份数除以总溶液的份数就是该液体的张力。张力越高,液体含的电解质就越多,4:3:2液4份0.9%NaCl3份5%GS2份1.4%NaHCO3电解质溶液是4+2=6份,总溶液是4+3+2=9份,张力=6/9=2/3张,3:2:1液3份5%CS2份0.9u/oNaCl1份1.4%NaHC03电解质溶液是2+1=3份,总溶液是3+2+1=6份,张力=3/6=1/2张,1:1液1份5%GS1份0.9%NaCl电解质溶液是l份,总溶液是1+1=2份,张力=1/2张,2:1液2份5%CS1份0.9%NaCl电解质溶液是1份,总溶液是2+1=3份,张力=1/3张,4:1液4份5%GS1份0.9%NaCl电解质溶液是1份,总溶液是4+1=5份,张力=1/5张,2:1等张含钠液2份0.9%NaCl1份1.4%NaHCO3不含糖,所以总溶液就是电解质溶液=1张,所以是等张。

  • [单选题]6岁小儿表情呆滞,智商低下,怕冷,食欲差,头发干、黄、稀,颜面臃肿,呈睡容,鼻根扁平,眼距宽,舌体宽厚,常伸出口外,腹胀便秘,四肢短。为协助诊断应首选()
  • 血T3、T4、TSH测定

  • 解析:散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动作发育迟缓,生理功能下降,特殊面容和体态。此患儿表情呆滞,智商低下,怕冷,有特殊面容,支持本病,应首选血T3、T4、TSH测定。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内分泌科题库 内分泌系统题库 感染科题库 呼吸系统题库 泌尿生殖科题库 呼吸科题库 神经外科题库 妇产科专业题库 皮肤及软组织题库 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室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