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题目: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 )。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知识点,考生要牢记六因素对应的三个维度。根据其归因理论,能力属于内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身心状态属于内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除此之外,考生还应知道如果总是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即能力低),则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修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
  • 社会契约

  • 解析: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的慨念关系,与"土豆一马铃薯"一致的是( )。
  • 番茄一西红柿

  • 解析:土豆和马铃薯是全同关系。全同关系又称同一关系,它是两个概念外延完全重合的关系。A项,坦克是战车的一种;B项,录音笔是录音机的一种;C项,青萝卜是萝卜的一种。此三者均为从属关系。D项,番茄和西红柿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名称,属于全同关系,故当选。

  • [单选题]某学校一年级语文教师邓老师发现所教学生错别字偏高,于是他在识字教学中尝试运用字理教学法,之后他设计申报了"低年级小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心理机制与对策研究"课题。就课题产生而言,邓老师设计的课题来源于( )。
  • 教育改革的实践

  • 解析:从教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择的课题来源于教育的改革实践。

  •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
  • 劳动

  • 解析: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劳动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故选择C。A项,生物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B项,心理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D项,神话起源说,主张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 [单选题]根据过度学习的研究,如果读六遍后能完整背诵一首古诗,要达到最佳记忆效果,还应再背诵( )。
  • 3遍

  • 解析:过度学习达到50%效果最佳。

  • [单选题]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又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 )。
  • 课程标准

  • 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故选择B。A选项,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C选项,教学进度计划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属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同时它也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和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D选项,学籍管理制度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选项。

  • [多选题]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是让学生什么都学而且什么都应学好。( )
  • 解析: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来源:

  • [单选题]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说到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了,我们再来看看分茴香豆的细节。   生1:看这个"罩"字,孔乙己本来是挺善良的,给孩子们分豆吃,可是又"罩"住,说明孔乙己太幼稚了,甚至用迂腐来形容都不为过。   生2:他的整个动作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孩子还想要,他就用五指将碟子"罩"住,不肯多给,有点抠门的样子。   生3:孔乙己思想比较幼稚,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他给每人一颗豆,想大方,可是又不能特别大方。   生4:他还用古文的方式来说话,引得孩子们笑,连小孩子都有些瞧不起他。不仅说明他的社会地位低,也说明当时的社会很不公平。   师:好,我来做点总结。这个地方,孔乙己只有一碟茴香豆,他还分给小孩,说明他还是很善良的。可是每人分完一颗,他就说:"多乎哉?不多也。"又穷又酸。"穷"是因为他没多少钱,他也只有一碟茴香豆,分一点点可以了。"酸"是说他口中的那些迂腐之语。从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角度,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 教师应让其他学生对上述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对形象的理解

  • 解析:A选项,在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可以不打断学生",不能体现教师课堂评价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分析错误;B选项,教师指导学生模仿孔乙己的说话语气属于教学指导,并不是教学评价,分析错误;C选项,教师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人物形象,这是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分析正确;D选项,教师最后的分析结论是以教师的总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不能确定学生是否准确地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分析错误。故选择C。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 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