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甲硝唑+喹碘方
题目:男,50岁,农民,腹泻20天,大便5~8次/天,呈暗红色糊状,量多,有腥臭味,无明显发热及里急后重,当地给予诺氟沙星治疗7天,无明显好转。粪便常规:暗红色,含血及黏液,WBC+/HP,RBC+++/HP,发现夏-雷结晶。下列哪项处理较为妥当()
解析:患者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无效,粪便镜检发现夏-雷结晶,考虑阿米巴痢疾,治疗选择甲硝唑及喹碘方联合用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患者男,36岁,四川宜宾人,因“间断发作畏寒、发热10d”于8月15日来诊。10d前开始每隔1d发作1次畏寒、寒战、发热,体温高达39~40℃,大汗后热退,一般情况好。查体:睑结膜稍苍白,肝肋下3cm,剑下5cm,脾肋下2cm。血常规:Hb98g/L,WBC4.3×109/L,N0.67,L0.32,M0.01。诊断应首先考虑()
疟疾
[单选题]男,30岁,农民,腹痛、腹泻半个月,粪便4~8次/天,量多,暗红色,有腥臭,肉眼可见血液及黏液,无发热,左下腹隐痛。粪便镜检:WBC+/HP,RBC+++/HP。最可能的诊断是()
阿米巴痢疾
解析:患者亚急性起病,粪便多,暗红色,肉眼可见血液及黏液,镜检示红细胞增多明显,考虑阿米巴痢疾。
[单选题]一般来说,患者血循环中原虫密度最高的是()
恶性疟
解析:一般来说,患者血循环中原虫密度最高的是恶性疟。
[单选题]以下关于疟疾发病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恶性疟原虫使受感染红细胞黏附成团,导致微血管狭窄
解析:关于疟疾发病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恶性疟原虫使受感染红细胞黏附成团,导致微血管狭窄。
[单选题]关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错误的是()
与奎宁无关
解析:奎宁有可能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单选题]男,23岁,寒战、稽留高热6天,伴意识障碍3天入院,有蚕豆病史,查体:昏睡状态,皮肤巩膜黄染,脾大,血常规:WBC11×109/L,HB60g/L,N82%。
[多选题]患者,男性,46岁。2003年9月就诊。间歇性发热2个月,发热间隔不规律,伴寒战、乏力、恶心、呕吐,近两日出现尿少,尿黄,头痛,腰痛,1日前出现意识障碍。发病前40天由泰国考察归国。体检:T40.5℃,R23次/min,P98次/分,BP125/80mmHg,巩膜轻度黄染,肝区扣痛(-),化验:HB90g/L,WBC8.5×109/L,RBC2.4×1012/L,脑脊液:白细胞110×109/L,糖2.8mmol/L,氯化物110mmol/L,蛋白定量0.64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