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注重帮助同事的方法
题目:当一位新入职的老师向经验丰富的张老师借教案上课时,张老师拒绝了,说道:"我的教案不一定适合你,这个周末我们一起来探讨。"这表明张老师()。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团结协作"规定,教师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要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故选择A。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知觉
解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题干中人看见并认识玫瑰花就是人对玫瑰花整体的反映。
[单选题]桑代克认为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 )才可以获得。
尝试一错误一尝试
解析:桑代克的联结论的基本观点是尝试一错误说。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单选题]人们倾向于认为西方人更开放,这一现象被称为( )。
社会刻板印象
解析:社会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故选择A。B选项,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C选项,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D选项,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单选题]发光体从距凸透镜很远的地方向焦点移动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像,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像距变大,像变大
解析:发光体从距凸透镜很远的地方向焦点移动时,物距减小,而像距相应地增大,像变大。
[多选题]案例:
阅读《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案例,回答问题。
播放一则视频新闻:台胞在上海航空公司的首个包机航班由上海浦东机场飞往台北。
师:为什么几百吨重的飞机能腾空而起呢?(学生思考)
实验:先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会有什么现象?然后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猜测又将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教师演示)。
师:液体和气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飞机腾空和乒乓球悬空现象的产生。我们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某种关系。
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生:(学生提出的三种猜想)
①流体的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大;
②流体的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小;
③流体的流动越快,它的压强不变。
师:今天,我们来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学生的实验器材: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矿泉水瓶、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拆成直角的吸管、两张纸等器材。
师: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提供几个参考实验装置,同学们也可以自己设计别的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然后小组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交流。
师: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那么从第一组开始吧。
学生展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回答:
①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结论:流动气体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小。
②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向中间靠近。
结论:流动气体的压强,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③用矿泉水瓶向漂浮在水面的两只小船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结论:流动液体的压强,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④向管中间吹气,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
师:让每组派一个代表就刚才的实验重新演示。
师:综上所述,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举例,并能用本节所学知识简单解释现象。
例如:
①大风吹过走廊时,门帘会怎么样,为什么?
②为什么火车站台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多媒体课件展示)
总结扩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布置作业:
①制作一个飞机模型,在操场上进行表演。比一比谁的模型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长?
②请同学们自制一个喷雾器。
问题:结合以上案例,对该案例进行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