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题目:《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究北宋城市( )
解析:《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描绘的北宋卞京繁荣的商品经济活动,丰富的展现城市居民各种多彩的社会生活。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关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的战略目标描述不正确的( )。
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条战略目标规定: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A选项"全面"实现教育现代有误,故选择A。
[单选题]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解析: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故选择B。A选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选项,神舟五号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飞行器(杨利伟)。D选项,"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火箭飞行器全程飞行试验测量和控制任务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的事件是( )。
七七事变
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故选择C。A选项,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进攻东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B选项,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反抗,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D选项,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与日军血战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拉开淞沪会战的序幕。
[单选题]张、王、赵三人在一个班级,其中一人是班长、一人是团支书,还有一人是学委。已知:王、赵的个头比学委高,团支书的个头比王矮,张和团支书不
一样高。由此可见( )。
张是学委,王是班长,赵是团支书
解析:这是一道顺序对应问题。根据王、赵的个头比学委高,则张是学委,所以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项。
[单选题]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阶段是( )。
领会知识
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多选题]根据意识参与程度可将记忆分为( )。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解析: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单选题]阅读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教师正确、深刻、新颖地解读文本,获取独特的体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必须考虑到教与学的需要。教学文本解读不同于学者的研究性解读,也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欣赏性解读,教学文本解读,是为教学需要进行的解读,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审美感悟,带领学生深入开展语文学习。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教学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为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解析:题干论文片段指出,“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必须考虑到教与学的需要。教学文本解读不同于学者的研究性解读,也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欣赏性解读,教学文本解读,是为教学需要进行的解读”。A项,“教学文本解读涵盖了研究性解读、欣赏性解读的全部特征”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教学文本解读与研究性解读、欣赏性解读的主要差异应该是“教学解读是为教学需要而进行的解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文本解读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审美感悟,带领学生深入开展语文学习”,即教学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非教师的审美能力。C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