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材料一:柳传志说过一句话:"卖一台联想电脑,就相当于是帮别人卖掉一个视窗,帮英特尔卖了一个芯片"。
材料二:崔永元说,我们给别人打工,由于无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能打工。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解析:【解析】写作思路:
(1)题目立意较为简单,主题为"创新教育"或"培养创新型人才",因为材料中所说柳传志、崔永元的观点均表示我们因缺少创新所带来的自主核心技术而在产业链上处于劣势地位,按教师资格考试作文的写作规范,我们应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作文,所以我们应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来进行讨论,主题内容较多。如进行创新教育、教师的自我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
(2)可以写议论文,从创新教育的含义、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入手,或者写教师的日常工作中的创新。
(3)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这些年以来的热门话题,平时可以注重此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具体做法、案例等,以使写作时材料丰富翔实,更具说服力。
(一)评分标准:
一等(50-38)紧密围绕教育背景、教师身份写作,立意切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教育"等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结构严谨、文体明确、语言优美、引经据典、字体优美;(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素养,结合教育场景、学生心理,站在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维度书写)
二等(37-25)站在教师立场思考主题,中心符合"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等角度,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文体突出、语言通顺、字迹清楚;(符合教师的职业素养,稍微联系理论和现实)
三等(24-12)中心基本符合题意、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文体基本符合、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潦草:
四等(11-0)"三观"观念错误,中心偏离题意、不明或立意不当、内容空洞、文体不明、矫揉造作、结构混乱、语病多、字迹难辨。(不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基本写作能力欠缺)
(二)写作硬性扣分项目:写作与文章相关的硬伤主要集中在内容残缺和语言表达基本功上,主要几大硬性扣分项目有:标题:不写,扣5分;文章结尾:不写,字数多于600字,扣10分;少于600字,残文11分以下;语句错误:2个扣1分,5个扣3分,多余5个,字句错误降等,降12分。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黄老师向民间艺人学习地方戏曲,并将这些内容引入到音乐课教学中,这种做法体现了黄老师具有( )。
课程开发的意识
解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要求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题干中,黄老师积极向民间艺人学习地方戏曲,并将这些内容引入到音乐课的教学中,体现的就是课程开发的意识。故选择B。
[单选题]初中生小明违反了学校管理制度,遭到了开除( )。
学校可以对小明予以批评,但不得开除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C选项中学校确实违反了法律规定,但不应承担刑事责任。故选择D。
[单选题]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 )。
基础和实践
解析: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故选择B。A项,无此说法。C项,无此说法。D项,无此说法。
[单选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远景性外部动机
解析:根据动机的来源,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属于远景性外部动机。
[多选题]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单选题]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
隐性课程
解析:按学固科有的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又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校风、学风、教风等属于隐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