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在学到王勃《滕王阁序》的时候,有同学认为“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和“带”是衣襟和飘带,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B
要分别是“衣襟”和“飘带”的意思的话,在这里能翻译得通吗?结合前面讲的意动用法,再好好想想。
解析:“襟”和“带”在这里都是一种意动用法,但就课堂点评来说,既能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又能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深入思考的是B项。
[单选题]教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④六出飞花人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正确答案 :C
②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知识。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诗句,描写西湖六月美丽的景色,是写夏季的诗句;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闺怨》中的诗句,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是写春季的诗句;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描写秋季;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是唐代诗人高骈《对雪》中的诗句,是写冬季的诗句。根据题干要求,将这四句诗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正确顺序应该是②①③④。故选择C选项。
[单选题]以下是一位教师语言训练课实录(节选),阅读并按要求答题。师:这节课我想送给大家一件礼物。生(兴奋):什么呀?师(从背后拿出一朵玫瑰花,置于胸前):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此花的感受,谁说得最好,这花就送给谁。生(调皮):鲜花配佳人。(全班嬉笑)生:好一朵玫瑰花。生:聆听花开的声音。生: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师:很简洁,也很有诗意。生(唱起庞龙的歌):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你是我的爱人,是我的牵挂。(其他学生也跟着唱起来,激情澎湃)(学生又笑)师:大家评评看,谁说得最好。(生议论不休,各推荐自己小组的组员。后来以举手表决,评出最佳者)师(走下讲台,把花送给获奖的学生):鲜花代表我的心,愿你以后表达得越来越好。花好关,我们的语言也能否像花儿一样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些语言小练习,尝试着美丽我们的语言,诗化我们的语言。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恰当的是()。
正确答案 :C
导入耗费过多,冲淡了教学中心
[单选题]阅读《胡同文化》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你们读《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他文章比较觉得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众生沉默)师:我们读一段感受一下,好不好?请大家读第一段。(生读第一段)师:有什么感觉?生:有,感到语言朴实、亲切,老头子与老婆婆床上对话的方位词特有趣味。师:同学们,这样朴实的语言能反映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大家在写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写,总认为,作文的语言是很“高雅”的。是的,作文“行动”本身就是高雅的,但它的“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作文的内容都是生活化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本文没有写“惊天动地的事”,文章中两老头子床上的话都写了,这样看来,写作文就是--生(齐声):写生活。师:我昨天给大家发了一篇阅读的文章,叫做《汪曾祺……》。生(齐声):《……唤起青年对语言的热爱》。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也希望唤起同学们的对语文的--生(齐声):热爱!师:也希望唤起大家对语文老师的--生(齐声):热爱!师(笑):我没有这么说哦!生(齐声):笑。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文章中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特点,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人的特点。我们班有五个组。看哪一个组能够比较好地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特色。过一会儿.你们推出一个代表你们小组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恰当的是()。
正确答案 :C
教师将阅读与写作课联系起来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解析: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读和写彼此交融,相辅相成,既能增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又能提高读写能力。故C项错误,当选。
[单选题]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该生声音响亮,声调平静)生:他有才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师: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生:年轻时未被重用,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心里长期积压着沉重的牢骚。师:是啊,才不尽其用,这么大的打击,让烛之武心里很是委屈,所以推辞了郑伯的请求。在回答中,他用了“也、犹、矣、也已”,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幻灯片显示资料文字:烛之武,考城人,年过七十,事郑国而为圉正(养马的官),三世不迁官……步履蹒跚。师:“圉正”是养马的官,当时作为三朝老臣的烛之武养马几十年,已经七十多岁。(学生们私下议论,感叹不已)师:请这位同学重新将刚才这段话再读一遍。(该生语速缓慢,声调低沉)(全班齐读一遍,感情表达很到位)师:烛之武最终还是丢掉个人私怨,去游说秦伯。对描写他出城的“夜”与“缒”两个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众):被包围,很危险。师:这时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生(众):很勇敢,有爱国心。师:烛之武,年纪已七十多岁,还被绳子捆绑着从高高的城墙上放下,淹没于夜色,赶向敌营,这是怎样一颗勇敢与炽热的爱国心啊!以下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D
教师采用一读、二读、三读的方式,层层推进,指导学生慢慢地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