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立春

题目: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的节气是( )。

解析: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春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清明是春季第五个节气,树木发芽,百花盛开。春分是春天第四个节气,预示着春天过半,于中间谓之立。惊蛰是春天第三个节气,大地回暖,冬眠的小动物开始苏醒。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中国自行研制的(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解析:中国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叫做北斗。故选择D。A选项,天宫是我国空间站工程。B选项,神州是我国宇宙飞船。C选项,嫦娥是我国登月计划。

  • [单选题]11,14,20,29,41,( )
  • 56

  • 解析:本题中的相邻两项之差构成一个等差数列3,6,9,12,…,相差数为3。根据这一规律,推算出最后两项之差应为15,故选择C选项。

  • [多选题]下列关于短时记忆的描述,正确的是( )。
  • 其容量有限,容量一般为7±2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在5秒到2分钟

  • 解析:短时记忆编码方式主要以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种,复述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存储的有效方式。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容量一般为7±2,即5-9个组块,平均值是7。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 [单选题]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
  • 守恒概念的形成

  • 解析: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守恒概念的形成是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即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 [单选题]电冰箱使用的是三角插头。当其工作时,如果接地线断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人接触其外壳可能会触电

  • 解析:接地线的作用是把有可能带电金属壳上的电引到大地中,以免人触到发生触电事故。接地线断后,不影响电器的正常工作,也不影响电器消耗的电能和使用寿命,但人接触电冰箱外壳时,可能会触电。

  • [多选题]以下是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面对学习压力,同学们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心理、生理反应呢?   生: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声音会发抖。   生:每次考试前,我都会焦虑不安,经常失眠。   生:考试中,有些熟悉的知识,我会突然想不起来了。   师:显然,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压力,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反应。那么,学习生活中的这些压力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让我们来看看三个情境材料——   情境一:小晨一脸轻松,下学期他将去国外读书了,再也不用担心考试成绩了!   情境二:小辉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每逢考试就紧张,总担心考不好,复习时效率很低。   情境三:小雪喜欢迎接挑战,她有条不紊地复习,对自己充满信心。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面对考试的压力,小晨、小辉、小雪各持什么态度?不同的态度会对考试和考试成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课堂交流)   生:小晨对考试结果满不在乎,学习上过于轻松,可能不利于学习的进步。   生:小辉对考试过度紧张,反而影响复习的效果,这样也会影响到正常水平的发挥。   生:小雪对考试既重视又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利于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师:大家总结得都很好,这说明学习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使焦虑不断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阅读上述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1)该教学片段运用了哪种教学方法?   (2)结合教学片段分析该教师是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

  • [多选题] 材料: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选自林庚《说(易水歌)》   问题:   (1)文章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0分)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 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