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A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有关房屋对外出租资料如下:(1)A公司于2010年1月1日将其某自用房屋用于对外出租,该房屋的成本为7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转为投资性房地产之前,已使用4年,企业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转换日该房屋的公允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均为600万元。(2)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后,能够持续可靠取得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A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对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3)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2010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900万元。2010年12月31日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4)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850万元。2011年12月31日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5)假定该房屋自用时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企业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零。同时,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确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答案解析】账面价值=900万元;计税基础=750-750÷20×5=562.5(万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00-562.5=337.5(万元);2010年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337.5×25%=84.375(万元);2010年末“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84.375-0=84.375(万元);2010年应交所得税=(1000-300-750÷20)×25%=165.625(万元);2010年所得税费用=165.625+84.375=250(万元),所以选项C错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甲公司2011年度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存在差异的交易或事项如下。(1)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当期公允价值上升5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2)因产品质量保证确认预计负债20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与产品质量保证相关的支出于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3)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10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4)当年实际发生工资薪酬(非教育经费)为300万元,税法上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标准为24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超出标准的工资部分以后年度也不允许税前扣除。(5)当年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为100万元,按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标准计算的利息费用为8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超过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标准的利息费用不允许税前扣除。甲公司2011年度实现利润总额为2000万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分别为60万元和80万元,甲公司未来年度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各题。(1-2题)
解析:【答案解析】事项(3)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事项(4)和事项(5)形成非暂时性差异。
[单选题]AS公司属于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2011年12月31日预计2011年以后不再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且所得税税率将变更为25%。(1)2011年1月1日期初余额资料: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为30万元(即因上年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万元而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为13.5万元(即因上年预计负债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90万元而确认的)。(2)2011年12月31日期末余额资料: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为1500万元,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预计负债账面价值为100万元,计税基础为0万元。(3)除上述项目外,该企业其他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存在差异。该企业预计在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2011年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答案解析】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500×25%-30=9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00×25%-13.5=11.5(万元)。
[多选题]下列关于所得税费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C、坏账准备的变化不会影响当期所得税
D、存货跌价准备转回会影响递延所得税
解析:【答案解析】选项A,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计入资本公积,不影响所得税费用;选项B,因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会减少递延所得税费用。
[单选题]大海公司为研发某项新技术在当期发生研究开发支出共计3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80万元,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2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200万元,该项新技术至当期期末尚未达到预定用途。当期期末该项开发支出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300
解析:该项开发支出的计税基础=200×150%=300(万元)。
[单选题]某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的开发业务,20×2年1月1日被认定为高新企业,所得税税率变更为15%(非预期税率),在20×2年以前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该公司20×2年度实现利润总额2500万元,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年初余额为810万元,本年度共计提有关资产减值准备275万元,冲销某项资产减值准备30万元。按税法规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均不得在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在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可以进行税前扣除;20×2年度除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时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则该公司20×2年度的所得税费用为()。
456万元
解析:当期所得税=应交所得税=(2500+275-30)×15%=411.75(万元)。20×1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810×25%=202.5(万元),20×2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810+275-30)×15%=158.25(万元),所以20×2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58.25-202.5=-44.25(万元),因此,20×2年度发生的所得税费用=411.75+44.25=-456(万元)。
[多选题]甲公司2015年部分经济业务如下:(1)2015年6月30日将自用房产转作出租,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该房产原值1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截至2015年6月30日已经使用3年,转换日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2015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为930万元。假设税法对该投资性房地产以历史成本计量,且与房产自用时的折旧政策一致。(2)2015年8月10日购买某上市公司股票,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初始成本为500万元,2015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为450万元,税法规定该资产计税基础等于初始成本。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2015年12月31日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930万元,计税基础650万元
2015年12月31日该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为450万元,计税基础为500万元
解析:甲公司2015年6月30日初始确认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1000万元入账,计税基础仍是固定资产原值扣除已计提折旧=1000-1000/10×3=700(万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相等,选项A不正确;2015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930万元,计税基础为继续折旧后的余额=(1000-1000/10×3)-1000/10×6/12=650(万元),选项B不正确,选项C正确;甲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选项D不正确;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后续计量,2015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为450万元,计税基础为初始成本500万元,选项E正确。
[多选题]下列有关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无论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期间如何,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都不需要折现
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者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影响,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适用的税率计量,如果未来期间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变化后的新税率计算确定,并且要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
解析:选项B,并不是所有暂时性差异都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如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加计摊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虽存在暂时性差异,但是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还应该以未来期间能够获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进行确认。
[多选题]企业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有()。
本期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的金额
当年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按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
解析:选项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调整增加,计税基础不变,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选项B,当年会计计提的折旧小于税法计提的折旧,故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选项C,税法规定,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负债(递延收益)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选项D,不属于企业合并事项,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其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思路点拨】政府补助业务的处理分析:假如企业当期收到政府补助200万元,计入递延收益,期末递延收益的账面价值-200(万元),计税基础一账面价值200-未来期间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200(企业收到政府补助200万元时税法已将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故未来期间会计上分期确认收入时税法不再计税,允许扣除,即未来期间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为200万元)=0,由此得到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