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题目: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学生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对上述教学案例分析不合适的一项是()。

解析:B选项为学法,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中没有体现。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硫主要来自()。
  • A、焦碳


  •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表达与交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 [单选题]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扣教学目标选用媒体;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 解析:因为电影为完整内容,除课文所述内容还有其他。而语文课堂对多媒体应用有明确的要求:一是根据教学目标选用媒体;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师若利用该视频进行教学,则需要对完整视频进行剪辑,从而使之符合课堂教学媒体选用原则。

  • [单选题]“试就第二段中有关琵琶女调弦的动作神情和音乐效果的描写,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时的‘声’和“隋’的。”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 解析:《琵琶行》中第二段的描写,作者对“声”的表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以及对音乐效果的渲染:对“情”的表现主要描写了琵琶女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以及琴声和心音的完美融合。对于作者精湛的文字展现,教师的设计意图必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也正是通过这样语言——“声”与”“隋”的融合,达到以“声”带“情”,以“情”传“声”,声情并茂的艺术手法,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本段主要是音乐场面描写,并未透露诗人思想情感,所以B项错误。

  • [单选题]“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和诗意的协调”,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 解析:此题设计意图在于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所以排除C选项。

  • [单选题]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生:常春藤!师:非常好。当初,作者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生:常春藤的绿影!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生:不好。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生1: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生2: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生3: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生4:炎热。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生(齐):陋室!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

  • 解析:本段教学实录中,教师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易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求知。而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小结,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内容。所以并非繁琐,故不正确选项为B。

  • [单选题]阅读以下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反思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实际教学时应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注重课堂生成

  • 解析:A项,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C中按部就班地对教材进行剖析不正确,过于绝对,新课标要求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D对备课目的表述过于单一。

  • [单选题]阅读《蒹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早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安静,学生迅速被感染)(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教师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师:还有要说的吗?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艺术魅力。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教师没有对知识点进行了小结,忽略了语文知识的学习

  • 解析:教学实录中教师的最后一句话则是对学生回答和知识点进行的小结。所以C项不正确。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第四章 口语交际教学题库 第三章 写作教学题库 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题库 第二章 阅读鉴赏题库 第一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教学实施的建议题库 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教学设计(综合练习)题库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题库 第三章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操作与方案的编制题库 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