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李冰
题目:战国时期,主持修筑都江堰的历史人物是( )。
解析: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故选择A。B选项,管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管子》一书,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与其有关的成语典故有:管鲍之交。C选项,吴起是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D选择,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与商鞅有关的成语有:立木为信、作茧自缚自缚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与"没有理想的人生,就不是有意义的人生"意思相同的是( )。
有理想的人生才会是有意义的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假言命题推理规则。题干的形式可以写成"没有理想的人生一没有意义的人生"。B项,可以写成:有意义人生一有理想人生,与题干一致。故选择B项。
[单选题]认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的人际关系,并提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的心理学家是( )。
罗杰斯
解析:这是罗杰斯非指导性学习的观点。
[单选题]学习骑自行车后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 )。
顺向负迁移
解析:先学习骑自行车,而后影响了三轮车的学习,先学影响后学,因此是顺向迁移;学自行车对学三轮车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是负迁移。故选择B
[单选题]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方法称为( )。
谐音联想法
解析:谐音联想法是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来帮助记忆。在记忆历史年代和常数时,使用这种方法行之有效,比如:"1818年"一一"一巴掌一巴掌"就是运用谐音联想法记忆,故选择D。A选项,语义联想法是指,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以更多的意义。比如:在记忆南美洲麦哲伦海峡时,结合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进行记忆。B选项,视觉联想法是指,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C选项,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主要用于语言学习。比如:"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一老虎":"ambulance"可以联想成"俺不能死"等。
[单选题]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修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
社会契约
解析: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单选题]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
道德意志
解析: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意志行动过程包括,头脑中产生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预测各种行动方案的结果;衡量行动后的利弊得失;按自己的决定行动;现实生活中结果的出现;接受行为结果的反馈:反馈影响心理结构。故选择C。A项,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抉择。B项,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D项,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单选题]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解析:A选项,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名著之一,作者以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小说以夸张、讽刺的表达方式对俄国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没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不符合题干要求;B选项,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水乡的气息,符合题干要求;C选项,鲁迅的《社戏》是一部短篇小说,作者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小说中出现了多处景物描写,既展现了江南水乡月夜之景的美,又体现了作者对童年故乡的爱,符合题干要求;D选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渔夫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大马林鱼,却不料又要与鲨鱼殊死搏斗的故事,小说中对海上景象的生动描写,既渲染了情节气氛,又突出了主人公老渔夫在海上捕鱼时的艰难境遇以及他不屈服于命运的硬汉精神,符合题干要求。故选择A。
[单选题]教师教学《游褒禅山记》时,讲到这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具有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的特点。教师举出以下示例,请学生找出与《游褒禅山记》具有相同特点的文章。下列文章符合要求的是( )。
《石钟山记》(苏轼)
解析:A项,《小石潭记》借景抒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美的景色和凄清的环境,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B项,《醉翁亭记》以“乐”字贯穿全文,生动地描写了滁州醉翁亭幽深的环境和秀美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C项,《登泰山记》记叙了作者在冬日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泰山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D项,《石钟山记》记叙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过程,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文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
[单选题]阅读《一片树叶》的课堂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预习中的疑问展开讨论)生1:“吊着~片干枯的黄叶”,为什么用“吊”?师:谁能解答?生2:因为是刚出生的叶子。师:是吗?这是什么季节?生2:秋天。生3:“吊”写出黄叶干枯的形状和即将落地时的状态。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理解吗?(生说“同意”并点头)师:请继续提问。生4:“一叶坠地”的“坠”能不能换成“落”?师:(手拿纸做飘落的动作)同学们,这叫“坠地”吗?生5:不是,这叫“飘落”。“坠”显得很有力量,直落!师:说得好,“坠”字写出了掉落的速度快。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正确的是( )。
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解析:学生深入品味词语的途径不仅限于教师模拟情景,A项说法过于片面。实录节选中学生的提问有助于学生通过品味揣摩文章用词的巧妙,教师引导解决后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B、C两项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