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竹
题目: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描写的是“岁寒三友”中的:
解析:本诗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表现了竹子顽强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故本题选A。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徐某贩卖盗版光碟被县文化局查处,县文化局对其处以罚款1000元的处罚,徐某不服提起行政复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徐某可同时向县政府和市文化局提出复议申请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一条规定,“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A项正确。第二十五条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终止”。B、C两项正确。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D项错误。故本题选D。
[多选题]赔偿请求人要求行政赔偿的,必须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不得在行政诉讼中附带提出。(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故本题判断错误。
[单选题]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 )为必备要素。它也是民事法律行为的重要特征。
意思表示
解析: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是上述两者的本质区别所在。故本题选B。
[单选题]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解析: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A项正确。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B项错误。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C项正确。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D项正确。故本题选B。